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具有发热、结合膜炎、流涕、咳嗽、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等特征。
(一)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潜伏期6~18天,一般10~14天,免疫者可延至21~28天。
1、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结合膜炎、上感样表现和柯氏斑( Koplacspot ,为双侧颊黏膜见直径0.5~1mm大小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
2、皮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躯干和四肢。为玫瑰色斑丘疹,略高出皮面,疹间皮肤正常,可融合成片。
(二)预防
1、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早发现、早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至小时,早治疗麻疹患者。易感者不去人群密集场所。患者逗留的房间用紫外线消毒或通风半小时,衣物阳光下暴晒或用肥皂水清洗。
2、主动和被动免疫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8个月初免,7岁时复种。麻疹流行时,可在接触麻疹后2天内对易感者应急接种,以防发病或减轻症状。人丙种球蛋白疫(0.25ml/ kg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肌注可预防患病;接触5天后注射只能减轻症状。被动免疫维持3-8周。
(三)治疗:主要为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前驱期短、3天出疹及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征。胎儿早期感染可致严重先天畸形。
(一)临床表现
1、获得性风疹 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典型表现如下:
(1)主要临床表现 可有低热、轻微上呼吸道感染表现。软腭可见细小红疹,能融合成片。
(2)出疹顺序 面部一颈部一躯干一四肢。呈浅红色小斑丘疹,疹退后可有细小脱屑,无色素沉着,出疹期平均3天(1~5天),可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疹退消失。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可发生胎死宫内、流产;出生时低体重、肝脾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小头畸形、骨发育不良和脑脊液异常等;或出生时正常,以后出现迟发性疾病包括听力丧失、内分泌病、白内障或青光眼和进行性全脑炎;也可为隐性感染。
(二)预防
1.一般预防 重点预防妊娠期妇女,无论是否患过风疹或接种过风疹疫苗,均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以免感染或再感染。
2.主动和被动免疫 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者95%产生抗体,尚无疫苗致畸证据。孕早期接触患者3天内肌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ml,可起到预防作用。
(三)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宜卧床休息,给予富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可给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的各种缺陷,应作相应处理。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3~4天,热退出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1、主要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持续3~5天,症状和体征(咽、扁桃体轻充血或颈淋巴结肿)轻微,与高热不相称。5%~10%可发生惊厥。
2、出疹顺序 首现于躯干,迅速波及颈面和四肢,持续1~2天内很快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皮。
(二)治疗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尤其对高热患者应予以退热镇静剂;加强水分和营养供给。
四、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丘疹、水疱疹、结痂等各类皮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1天,平均14天。
1、典型水痘 少有前驱症状如低热、不适等,持续约1~2天。皮疹初见于发际处,而后批出现于躯干、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呈红色斑疹或丘疹,6~8小时内变成水痘疹,然后结痂,伴瘙痒。皮疹可波及口鼻眼和生殖道等黏膜处。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是其特征性异性表现。病情差异较大,病程长短不一。
(二)预防
1、一般预防 隔离患者直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易感的免疫抑制儿童和孕妇应避免接触水痘患者,甚至接种水痘疫苗者。
2、主动和被动免疫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能预防水痘,高危人群接触后3天(≤5天)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 VZIG )预防:每10kg体重125U,最大剂量6ml 625U。
3、药物预防 免疫正常儿童在潜伏期口服阿昔洛韦:40mg/( kg . d ),分4次,连用5天,可预防水痘发生。
(三)治疗
1、抗病毒治疗 首选阿昔洛韦。皮疹局部可涂擦3%阿昔洛韦霜剂或软膏。
2、对症治疗 皮疹瘙痒时可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抗组胺药。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继发细菌感染。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瑞氏综合征的可能。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五、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鲜红皮疹、疹退后脱皮为特征。 临床表现 普通型 典型病例分3期:
1、前驱期:急起发烧38~39℃,重者40℃以上,伴咽痛、头痛和腹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显著,可见脓性分泌物。有软腭细小红疹或出血点及草莓舌。
2、出疹期:皮疹于发病24小时迅速出现,初见颈部,腋下和腹股沟,24小时内遍及全身,呈密集而均匀红色细小丘疹,疹间皮肤弥漫性潮红。有口周苍白圈、帕氏线( Pastia line ,皮肤皱褶处密集皮疹和出血点形成的横纹线)和腹部/手足处粟粒状汗疱疹等特征性表现。
3、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糠屑样,手足可呈大片脱皮,脱皮期可达6周,无色素沉着。
(二)预防和治疗
1、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带口罩检查患者。曾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可口服复方新诺明3~5天或肌注1次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 U 。
2、首选青霉素抗菌治疗,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治疗。重者可联用2种抗生素。急性期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注意皮肤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