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手足口病,家长应该懂这些常识
2023-09-30 18:30:36
作者:覃利群
作者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这种看似普通的疾病,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作为家长,了解手足口病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孩子,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预防和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A16或71型肠道病毒引起。它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但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感染。感染者的主要症状为高烧,随后手心、脚心和口腔内部出现红色的斑丘疹。这些疹子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水疱,给患者带来不适。疹子的出现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头痛。尽管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在1-2周内可以自行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心肌炎和脑膜炎是最为常见的,并且可能导致长期健康问题或甚至死亡。此外,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手足口病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因此,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潜在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及时识别疾病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主要侵袭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使得他们更易受到病毒的感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对此病毒免疫。实际上,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只是儿童的症状更为明显。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这意味着直接与感染者接触、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呼吸到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都可能导致感染。另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黏膜疱疹液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从被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也称为潜伏期,通常为2~7天。这意味着,一个人在被感染后可能在一周内不出现任何症状。为了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被确诊的患者应从确诊之日起隔离两周,确保其不再成为病毒的传播源。在这段时间内,对于患者的家庭和亲密接触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家庭护理

面对家中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病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大部分病例可以在家中恢复。确保患儿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是一个重要的步骤,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家长应当定期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于孩子的口腔溃疡和疼痛,可以使用医生推荐的药物或草药进行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并避免食物残渣。在孩子恢复期间,家长应确保其衣物和床上用品始终保持清洁。如果孩子的手上出现皮疹,家长可以考虑为其戴上软质手套,以避免其抓伤皮疹。此外,家长应始终确保孩子的指甲保持短而干净,以减少划伤的风险。最后,家长绝对不应该私自给孩子服用抗病毒药或抗生素,除非这是医生的明确建议。一旦孩子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昏迷,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由于其高度传染性,预防仍然非常重要。预防手足口病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基本卫生习惯、环境管理、有意识地接触与隔离措施,以及接种疫苗。维持基本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第一步。确保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外出回家后也应立即洗手。此外,避免让孩子喝生水或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家中和孩子经常活动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和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和个人卫生用品,尤其是在流行季节。日常生活中,注意晒晒床单、被褥和衣物,以消除可能残留的病毒。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应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或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中有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应尽量避免让他与其他孩子接触,同时加强家庭内的隔离措施,如为患儿分配单独的餐具和毛巾。关于接种疫苗,尽管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多样,目前的疫苗不能确保完全免疫,但接种后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家长应当咨询医生,为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结语

手足口病对儿童的健康构成威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家庭护理,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孩子的健康。作为家长,我们的关心与行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屏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