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教您认识儿童支气管哮喘
2023-09-30 18:31:23
作者:覃利群
作者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影响着许多孩子的健康和日常生活。本文将介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发病原因和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支气管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该病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参与,导致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主要包括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能出现坐位呼吸、干咳、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紫绀等。哮喘的发病特征包括发作性、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和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孩子患上哮喘的风险将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使得孩子对环境中的过敏原更为敏感,容易引发呼吸道炎症和支气管收缩。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中的过敏原(如尘螨、霉菌、花粉、宠物皮屑等)和污染物(如二氧化氮、细颗粒物等)都可能引发儿童哮喘的发作。此外,生活环境中存在过敏原、气候变化等也可能会引起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需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测试。

1、病史:需要了解孩子的症状,包括咳嗽、喘息、胸闷或呼吸困难等,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和可能的诱因。此外,还需要了解家族中有无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

2、临床表现:哮喘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夜间和或凌晨加重。同时,孩子的肺部可能听到的是哮鸣音。

3、肺功能测试:这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肺功能测试,可以评估孩子的气道功能和气流受限程度。如果孩子存在气道阻塞,那么肺功能测试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心源性哮喘和气管内膜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是其主要表现,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及凌晨咳嗽尤其明显;感冒、吸入冷空气、灰尘及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

5、心源性哮喘:这种病症通常与左心心力衰竭有关,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然而,心源性哮喘的患者通常会伴有高血压、急性肾炎和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在进行胸部 X 线检查时,可以发现患者的心脏增大和肺淤血征象。此外,通过心脏 B 超和心功能检查,也有助于区分心源性哮喘和哮喘。

6、气管内膜病变:气管内膜出现结核和异物等病变引起气管阻塞时,可以出现类似哮喘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及时做肺流量容积曲线、气管断层X光摄片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能够明确诊断。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最有效的抗炎药物,病程较重的急性期可使用泼尼松或甲泼尼龙短期治疗,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β2受体激动剂: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采取吸入或口服的方式给药,起效快,用量少,副作用少。

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有异丙托溴铵,起效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

糖皮质激素:作为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通过吸入给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副作用较小,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多用于5岁以上儿童,常用药物有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

白三烯调节剂:常用药物有孟鲁司特,该药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缓释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脂酶使细胞内环一磷酸腺苷含量提高,从而松弛呼吸道平滑肌。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常用于预防运动及其他刺激诱发的哮喘。

2、其他治疗

氧疗:由于几乎所有儿童哮喘患者都存在低氧血症,因此需要通过密闭面罩或双鼻导管提供湿化氧气来改善呼吸状况。

机械通气:当儿童哮喘患者出现持续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烦躁或抑制,甚至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在吸氧状态下进行机械通气。此时,患者的发绀状况会进行性加重,呼吸音会减低或几乎听不到,过度通气或呼吸肌疲劳等症状也会出现,这些都可能限制患者的呼吸运动。

结语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许多孩子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预防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非常重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过敏原接触和避免过度运动等措施来预防哮喘发作。同时,在哮喘发作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已经患有哮喘的孩子,家长应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控制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