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腹泻知识你知多少?
2023-09-30 18:32:12
作者:覃利群
作者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种情况不仅给家长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而且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也有着不小的影响。腹泻可能导致小儿脱水、电解质失衡,并在严重的情况下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为何小儿较易出现腹泻?

小儿之所以容易出现腹泻,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机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再者,他们的消化系统也尚未健全,与成人相比,小儿的胃部杀菌能力偏弱,导致更容易受到食物或水源的污染。此外,肠道的菌群平衡对小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新生儿在出生初期尚未建立起正常的肠道菌群。一旦应用抗生素或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且,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他们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支撑身体的成长,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最后,人工喂养的小儿更容易遭受腹泻的困扰。母乳中包含了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帮助宝宝抵御外界的细菌和病毒。但是,人工喂养使用的食具和食物都有可能被污染,从而增加了肠道感染的风险。

小儿腹泻分类 

生理性腹泻主要出现在6月龄的婴儿。这类腹泻的特点是,尽管大便次数增多,但孩子的食欲仍然良好,且不伴随其他症状,如嗜睡。孩子的外观可能显得虚胖,皮肤上可能出现湿疹。这种腹泻并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太大的影响。当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对于生理性腹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腹泻则是由于某些疾病或不良因素导致的腹泻。这类腹泻可以进一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包括肠道内的感染,如寄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肠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与饮食有关,如食物过敏、消化不良和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导致的腹泻。

小儿腹泻治疗

针对急性腹泻,首先要考虑的是液体疗法。这是因为腹泻往往伴随着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可能导致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口服补液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轻度腹泻和部分中度脱水的患儿。补液量的计算基于每公斤体重100毫克/日,分次进行。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补液。在补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补充镁和钙。饮食疗法则强调在腹泻期间,孩子仍然需要食物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即使孩子出现腹泻,也不应该完全禁食。如果呕吐严重,可以暂时禁食4-6小时,但在这期间要保证足够的水分补充。随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从少到多,从稀到稠。对于慢性和迁延性腹泻,治疗方法则更为复杂。这类腹泻常常与营养不良有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复健。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以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恢复和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

预防小儿腹泻措施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来源。人乳中含有丰富的IgA,这种物质可以中和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并增强消化道的局部免疫能力,从而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此外,母乳还包含了许多有助于宝宝消化和吸收的营养成分。科学喂养是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因为小儿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所以在喂养时需要特别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避免过早或过量地给予脂肪和淀粉食物,同时注意食物的新鲜程度和卫生条件。合理添加辅食也十分重要。随着宝宝的成长,单一的奶粉或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需要逐渐添加一些辅助食物。但在添加时,要注意食物的种类、数量和次序,确保食物新鲜、营养均衡。炊具和餐具的清洁和消毒直接关系到食物的卫生安全。尤其是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消化系统对外界细菌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在制备和喂食过程中,要确保所有的炊具、餐具都经过了严格的消毒。增强体质是长远预防腹泻的有效方法。定期的户外活动、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都有助于增强宝宝的身体免疫力,使其更有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药物性腹泻的关键。长期或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甚至诱发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因此,家长在给孩子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结束语

预防小儿腹泻不仅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职责。了解腹泻的成因、识别腹泻的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