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后的并发症有哪些?该怎么预防和处理?
2023-09-06 18:57:26
作者:韦忠宏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中医医院
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伤筋动骨一百天”,一般情况下,骨折都是要三个月才能恢复的。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骨折的病程也越来越短,但是骨折后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骨折后的并发症是什么?怎么防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急性骨萎缩

如果骨折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恢复,就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急性骨萎缩就是其中一种。急性骨萎缩是由于骨骼长时间不使用而导致的骨量丢失和骨质改变,常见于长期卧床、骨折后固定等情况。骨萎缩的症状主要包括骨质疏松、骨骼易碎、身高缩短、背部驼峰等。

骨萎缩会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在骨折后,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康复,就容易诱发急性骨萎缩。骨折后固定时间过长,造成骨质代谢失衡,骨细胞大量死亡,骨质流失加速,导致骨质疏松,增加再次受伤的风险。另外,长期卧床不起、缺乏运动等情况也会影响到骨骼的健康,引起骨量减少和骨质改变。

创伤性骨关节炎

创伤性骨关节炎是一种由于创伤或外伤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和退变所引发的骨关节疾病。以下是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原因和危害的相关信息:

创伤:关节受到直接暴力或扭曲,如摔倒、运动伤害、车祸等,并造成骨折、脱位等损伤,进而导致软骨损伤和骨关节炎的发生。

手术干预:某些关节手术(如关节镜手术、骨折复位手术等)可能对关节结构和组织造成损伤,增加创伤性骨关节炎的风险。

慢性重复性创伤:长期从事高强度、高重复性的工作或运动会使关节承受过度冲击,增加关节软骨的磨损和退变的风险。

危害有以下几点:

疼痛: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和不适感,特别是在活动或负荷关节时疼痛更明显。这些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功能受限:骨关节炎对关节结构和软骨造成损害,导致关节功能减退,活动范围受限,使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动作变得困难。

关节变形:严重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可能引发关节畸形和不稳定,导致关节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下降:创伤性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变形会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长期并发症:未及时控制和治疗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关节脱位、关节炎症等,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功能性锻炼

功能性锻炼是一种可以帮助预防骨折后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以下是通过功能性锻炼预防骨折后并发症的建议:

术后早期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术后尽早进行功能性锻炼。这有助于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减少术后僵硬和功能障碍。早期锻炼可以包括简单的活动如屈伸运动、旋转运动等,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强度。

强化肌肉力量:骨折后,周围肌肉的力量经常会减弱。通过适当的肌肉强化锻炼,可以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并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这包括进行抗阻力训练、体重支撑运动等。在开始锻炼之前,请咨询医生或理疗师的建议,以确保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

平衡训练:骨折后,平衡能力通常会下降,容易摔倒并引发新的骨折。进行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的风险。这可以包括单腿站立、行走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平衡器械的使用等。

柔韧性训练:保持良好的关节柔韧性有助于预防肌肉紧张和损伤。进行适度的伸展运动可帮助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注意避免剧烈伸展和过度用力,以免对骨折部位产生不必要的压力。

加强营养支持

骨折是由于骨骼受力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发生的,因此保证骨骼的健康和强度对于预防骨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促进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要素:

蛋白质:蛋白质是骨骼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骨骼修复和再生所必需的。高质量的蛋白质可以来自鱼、禽肉、牛奶、豆类和坚果等食物。

钙和维生素D: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鱼类、奶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富含钙,而维生素D主要来自阳光暴露。

磷:磷是骨骼中的另一种重要矿物质,可以在鱼、家禽、豆类等食物中找到。 维生素C: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蛋白是构成骨骼结构的重要蛋白质。柑橘水果、红椒、西兰花等食物富含维生素C。 5.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可以从鱼油、亚麻籽、核桃等食物中获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