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减少CVD再次入院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个亟须解决和值得深思的问题,脱离传统吃药治病的方式,心脏康复治疗应运而生。
心脏康复治疗的前世今生
18世纪70年代William Heberden发现一名心绞痛患者每日适量在树林里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得到相对缓解,从而开启了心脏康复治疗艰难征程。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与Mallory医生描述了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演变,指出心梗后心肌瘢痕的形成需要6周时间,因此根据这一理论知识,之后医生们要求心肌梗死患者严格卧床6~8周。20世纪中期Levin和Lown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椅子疗法”,即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让患者坐在椅子上1~2h,预防许多卧床休息导致的并发症,同时并未增加风险,从而开始出现心脏康复治疗的雏形。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运动的重要性及长期制动的有害性,心脏康复治疗开始走上快车道,逐步开展心脏住院期康复。70年代Wenger小组总结了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首次发表了以运动疗法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14步疗程。Hellerstein等随后开创了院外心脏康复的先河,提出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可在严格的医疗监测下进行运动训练,通过采取连续的心电监测和运动监管保证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80年代至90年代把心脏康复开展至社区。自此,心脏康复治疗被证实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显著收益,并被大多数心血管专业群体推荐成为现代心脏病学重要的治疗手段。我国的心脏康复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缓慢发展,直至21世纪初在国内医生不懈努力及循证证据面前下逐步达成共识。2013发表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以及2014年发表了《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对开展心脏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心脏康复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心脏康复治疗逐渐走进大家视野。
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的疗效
运动处方组成包括: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常见的运动方式为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多项研究发现参与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的患者,无论是全因死亡率还是心血管事件都显著下降,同时降低再住院率,减少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耐受性。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可能的机制为:(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外周血管收缩,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血流;(2)改善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3)逆转骨骼肌组织形态、代谢和功能的不良变化;(4)改善心脏功能等。
心脏康复治疗的适应证及分期
心脏康复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和心肺移植术后等。禁忌疾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Ⅳ级、未控制的持续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严重有症状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等。
心脏康复治疗包括3个阶段,Ⅰ期康复(院内康复期):在医院内进行,目标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醒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Ⅱ期康复(院外康复早期或门诊康复期):一般在出院1~6个月进行,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及柔韧性训练,约3个月。Ⅱ期康复为心脏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Ⅰ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Ⅲ期康复(院外长期康复):Ⅲ期康复也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专为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是Ⅱ期康复的延续,该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根据风险评估,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须医学监护,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仍需医学监护,低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可进入Ⅲ期康复,高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进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