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血液循环停止,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按机制不同心脏骤停分为4类: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脏因素和心外因素。心脏因素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外因素有药物中毒、过敏、电解质紊乱、触电、溺水、雷电击伤、脑出血、脑梗塞、惊吓等。
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
年龄:心脏骤停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性别:国外及国内数据显示,男性是心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素。2020年我国7个城市经EMS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男女比例为2.1:1。
遗传因素:在西方国家,大约15%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非缺血性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遗传性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畸形。还有一类是发现心脏结构正常,心律失常是由心脏电功能异常引起的,包括QT间期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能多形性室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
高血压:近年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是未患高血压人群的2倍。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风险。
血脂异常:居民血脂异常发病率与心脏骤停风险呈正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2-4倍。
饮酒:过量饮酒有猝死风险。血液中酒精浓度升高在非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男性。
心脏骤停的表现
心脏骤停时会出现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呼吸停止或断续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及时纠正,恢复心脏有效收缩,患者将很快死亡。
心脏骤停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癫痫发作:患者癫痫发作时也可能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抽搐。但此时患者心跳呼吸未停止,大动脉搏动也可触及,多可自行转醒。 2.非心脏性猝死:指猝死是由心脏以外的其他基础疾病导致,如严重哮喘、喉头水肿、急性脑梗死、脑出血、严重失血等,需结合患者既往病史鉴别。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及紧急救治是第一位的,可边抢救边寻找病因及诱发因素,不能因疾病鉴别而延误抢救,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应以最快速度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及抢救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当我们遇到心脏骤停病人时该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心脏骤停时如何抢救
心脏骤停发生后4 min内为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一时间内,如果给患者实施有效心肺复苏或除颤,患者极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强调“早心肺复苏”和“早除颤”,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
1.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将患者平放至硬板床或地面上,施救者位于患者身体右侧,在患者两侧耳边大声呼唤,若呼唤患者无回应,压眶无反应,即可判断患者可能意识丧失,再观察有无胸廓起伏,如无起伏,触颈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即可判断患者心脏骤停,先行呼救,请周围人(无人时自己)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上述一系列动作越快越好,争取1-2 min完成。
2.心肺复苏包括胸部按压和救生呼吸两部分。
(1)胸外按压方法:按压位置选择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处。定位后,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手指锁住,以掌跟按压。按压时双臂伸直与患者胸壁成90 o角,垂直方向下压,深度为5-6 cm,频率为100~120次/min,相当于1秒按压接近2次,并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若患者在床上,施救者可踩垫便于按压;若患者在地上,施救者应跪倒在患者身体右侧,左膝平其肩部,双膝分开与肩同宽,以此姿势实施心肺复苏。
(2)救生呼吸方法:以30:2的比例进行心外按压与救生呼吸,即迅速进行30次按压后紧接着2次救生呼吸。救生呼吸时需先开放气道,多采用仰头抬颌法,即左手手掌放在被施救者前额部向下压,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被施救者下颌正中向右侧旁开2 cm的下颌骨处,提起下颌,使被施救者头后仰30°,下颌角与地面垂直,保持气道开通,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患者有无胸部起伏。每进行5个循环周期(5个30:2,约持续2 min)进行评估,观察被施救者有无反应。
(3)无条件采取救生呼吸:若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也可仅做胸部按压。研究发现,与不按压相比,单纯按压仍然可显著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且简便易行。
3.除颤:当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可立即获得时,应以最快速度除颤。按照仪器上的说明步骤进行操作,听它说,跟它做。若不能立即获取除颤仪,仍先进行心肺复苏。
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或急救车到达后,由急救车紧急转诊至医院进一步行高级心肺复苏及诊治,怀疑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分流到具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能力的机构。后续的治疗应在可及时开展适当心脏骤停后处理的机构,促进神经及机体功能恢复,预防和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
出院后管理
出院后需规范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并逐步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情况;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心律失常;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如有血运重建指征,酌情行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开始每2~4周随访1次,3个月后可1-3个月随访1次。通过定期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结局。
小结
心脏骤停的死亡率非常高。据国外统计院外心脏骤停经急救系统治疗的患者,出院生存率为11.4%;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为23.8%。因此,加强心脏病患者的管理,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