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是通过非开放性的操作途径,利用导管、探针、植入器械等器械或物质,达到治疗或诊断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尽管介入手术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其操作的侵入性和特殊性也使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一、感染
介入手术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主要是指手术部位的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渗出物等;全身感染是指感染病菌进入血液系统,侵袭全身,引起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而引起介入手术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手术器械和设备:在手术操作中,如果器械和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消毒和清洁,就会导致病原菌的传播。(2)术前准备和操作技术不规范:术前对患者的局部清洁和肌肤消毒,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3)患者免疫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特定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在介入手术中,常见过敏原包括对造影剂、药物和手术器械材料等的过敏反应,根据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Ⅰ型过敏反应:在介入手术时,如果患者对特定物质具有过敏原性,体内的IgE抗体会迅速与过敏原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引起急性过敏反应,患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红肿、发痒、皮疹、呼吸道症状等,应对该类型的过敏反应,应迅速停止介入手术,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等紧急处理。(2)Ⅱ型过敏反应:在介入手术中,如果患者对药物或组织表面抗原具有自身免疫反应,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病理过程,对于该类型的过敏反应,除停止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和器械使用外,还需根据具体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输注细胞因子、激素等。(3)Ⅲ型过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沉积引起的免疫反应,在介入手术中,该类型过敏反应表现为充血性、水肿性、结节疹样的皮肤损害,严重时伴有胸闷、咳血等症状,处理该类型的过敏反应要根据具体情况,需使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4)Ⅳ型过敏反应:其属于常见迟发型过敏反应,在介入手术中,该类型的过敏反应是由于细胞免疫反应介导引起的,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血管炎、过敏性肌炎等,对于该类型的过敏反应,应停止过敏原的进一步接触,并采用局部或全身性的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三、出血
在介入手术中,出血反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手术创伤、血管破裂及血液系统异常等,这些原因导致术后出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发现和处理出血反应至关重要,根据出血程度的不同,可将出血反应分为三个类型:微出血、中等出血和大出血。微出血一般是指表面出血,如手术切口处少量出血,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中等出血指出血较多,可能需要进行处理以止血;大出血则是指出血量较多,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以防止失血过多导致严重后果。为减少出血反应的发生,医生在介入手术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会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其次,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手术器械的使用力度,避免损伤血管。
四、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是介入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管植入物介入是通过将支架、球囊等植入血管来治疗血管狭窄的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的治疗中,然而,即使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血管狭窄仍然是一种容易发生的风险问题,而血管狭窄的原因是介入手术中血管内膜受损,引起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血管内壁受到机械撕裂或损伤,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手术后,血管内壁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剧血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