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青光眼的日常护理我来告诉你
2023-09-01 15:58:26
作者:周秋菊
作者单位:灵川县人民医院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表现为眼内压力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最终导致视力下降。这个压力的升高会损害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而这些细胞是无法再生的。本文将向您介绍青光眼的日常护理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

一、青光眼的基本知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眼压值为10-21mmHg,青光眼大多数是由于眼压升高超过这一数值引起眼球后部的视神经逐步损伤而影响视力的一组疾病。

眼内有结构(睫状体)不断的产生房水,起到维持和营养眼内组织的作用,也有结构(小梁网)将房水引流出眼内。正常情况下,房水的产生与排出总是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一个稳定的眼压。青光眼患者房水往往能正常产生,但排出通道因各种原因阻塞,动态平衡被破坏,眼内积存房水过多而引起眼压过高。若不及时治疗,长时间的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萎缩,进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一般将青光眼分为以下3大类:

1. 原发性青光眼: 指没有明确眼部和全身继发性病因的青光眼、病因尚未明确。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

2. 继发性青光眼:眼部其他疾病或全身疾病等明确病因所致的一类青光眼。

3. 先天性青光眼: 胚胎期和发育期内眼球房角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类青光眼。

二、青光眼的治疗方法

眼压升高是造成青光眼损害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治疗青光眼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眼压,把眼压降到对应一个目标值不再损伤视神经。

每个青光眼患者的目标眼压值不尽相同,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降低眼压。

如果采用药物控制眼压,需要终生用药,只要眼压得到控制,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更换药物,且每天需按时,按次数,按用药量,一次也不能少。而且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测量眼压,以方便调整用药或者改变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首先采用降眼压眼药水或激光等手段降低眼压,当降眼压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候,需要考虑手术降低眼压。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一般先考虑手术降低眼压,即在眼球重新做一个房水引流通道引流房水,少数患者可通过破坏房水生成的办法降低眼压。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控制眼压,需要长期定期追踪检查。

三、青光眼术后护理

1. 用药注意事项:

①坚持用药:按时滴眼药水,涂眼膏,不能自行停药。

②用多种眼药水时:点眼间隔至少5-10分钟,如有使用凝胶,间隔时间适当延长。

③眼膏使用:睡前涂入眼睑内。

④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需要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含有布林佐胺或醋氮酰胺的降眼压药,使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期间如出现脉搏<60次/分应报告医生,必要时停药。

⑤有效期:开瓶后的眼药水、眼膏使用有效期为4周,如超时未用完也需丢弃。不添加防腐剂的眼药水开瓶后仅当天有效。

⑥用药后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必要时调整用药。

2.滤过泡的护理:

①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正常滤过泡表现为局部结膜稍隆起,无明显边界,色稍苍白。如果出现形态、颜色异常、眼痛,发炎等要及时复诊。

②小梁术后滤过泡要精心维护,避免碰撞术眼及用力揉眼,避免做剧烈的运动,如打球、游泳。

③保护眼球,注意用眼卫生,用药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直接按压滤过泡。

3. 饮食注意事项:

①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活血或大补的食物。

②多吃蔬果等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③戒烟酒、少喝浓茶、咖啡。

④饮水宜少量,多次,一次饮水量不超过300ml。

4. 随访

出院后,患者仍需定时眼科门诊随访,监测视力、眼压、眼底、视野、OCT等。

四、日常护理方法

1、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在强光下阅读,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光线必须充足柔和,不要过度用眼。

2、接受正规治疗:青光眼患者一经确诊就应接受系统正规治疗。每天点药的次数和每次点药时间应完全遵照医嘱。要定期检查视力、视野、眼底变化和测试24小时眼压变化等。

3、心理状态:平时心态要平稳,情绪波动过大,常可引起瞳孔散大,眼压增高,加重病情。

五、小结

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情绪控制,以及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可以有效降低青光眼的发病率和恶化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