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致的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遗传因素主要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因发生突变,而环境因素则主要是 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 瘦等症状;血糖升高,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与监测,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是基础治疗,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适量运动也很重要,但不能过度运动,以免造成低血糖。另外,对于肥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减肥或减重;除了常规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外,患者要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并记录好每次测量结果。如: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等。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使血糖平稳下降,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包括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二甲双胍等)来控制血糖,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净、恩格列净等。此外,还可以应用β细胞功能 增强剂(包括胰激肽原酶、胰高血糖素原激动剂)和抗氧化剂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包括他汀类药物) 等来控制血糖。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防治糖 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糖尿病属中医 “消渴”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 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征。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位在脾、肾,与肝、胆、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脾主运化,主升清,为气血生 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 若脾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则生消渴。脾虚则中气 不足,气不化津而为消渴;肾虚则髓海空虚而为消渴。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以脾虚、肾虚、气虚为主要病理变化。糖尿病的中医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先天不足,禀赋不足;其二,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其三,饮食不节或过度肥甘厚味。此外,还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等因素有关。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当以补肾填精、滋阴养胃为原则。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中医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对症治疗是关键。如果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烦热、多汗为主症,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为治则,用消渴方加减;如果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形体消瘦,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玉女煎加减;如果出现小便量多、腰膝酸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血瘀贯穿糖尿病的始终,活血化瘀适合糖尿病所有的证型,需要加服活血化瘀的药物, 如三七、丹参等。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才是最关键的措施,加之以中西医治疗,使血糖降于无形之中;提高脏腑机能,固本培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