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是支撑人们日常肢体活动的重要组织结构,且骨骼对于日常活动的承受能力主要与骨骼质量有关,骨骼质量低则会导致骨脆性增加,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人的一生中骨骼质量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情况下人的骨量会在20-30岁左右到达高峰,且整个生命期,人体的骨骼都在不断更新,以新骨取代旧骨,在骨骼代谢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同时又有相当数量骨组织生成,以维持骨平衡,当骨骼生成小于其溶解吸收,骨组织则会慢慢变细、变稀甚至断裂,形成成骨质疏松。故骨质疏松症典型病理表现为骨密度、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之逐年上升,而部分老年群体因认知有限,认为此疾病属于年龄增长后正常现象后忽视骨质疏松对骨骼健康的危害,未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导致其出现骨骼畸形、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引发骨折,阻碍了老年群体幸福的晚年生活,甚至缩短其生存周期,故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
骨质疏松症对骨骼健康的危害
骨骼是承载人体重量的重要载体,若骨密度下降,则易导致骨骼负重力随之降低,使患者日常活动以及高强度活动后疲劳感加重,而持续压迫骨质疏松的骨骼导致骨骼变形、弥散性骨痛、骨骼序列排列异常,致使患者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身高变矮、驼背、压缩性骨折等问题;
随着患者骨质的逐渐流失,患者骨骼脆性增加,使得患者易因外界暴力冲击而造成严重骨折,骨折位置主要发生于胸腰椎、髋部、前臂远端、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且患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患肢运动能力往往难以恢复至患病前水平,患者后期再次骨折的概率亦相对更高;
可见骨质疏松不符合人体骨骼密度、负重能力的要求,且对于人体骨骼健康的危害较严重,可造成患肢骨骼变形、骨痛、活动受限、压缩性骨折、外力冲击骨折等问题,加之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高达32.0%,在临床上分布较广、发病率较高因此,骨质疏松对骨骼健康造成的危害值得人们的高度重视。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秘诀
钙是构成骨骼重要的无机质,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吸收钙质,而饮食及日照是人们补充钙质、维生素D主要途径,不仅对于老年高危人群,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应重视当下钙质、维生素D的补充,确保每日牛奶摄入量不低于300ml,并搭配摄入深绿色叶菜、三文鱼或沙丁鱼、豆制品等钙含量高的蔬菜、优质蛋白,如难以每日实现高钙饮食还可服用钙剂直接补钙;在每日早晨或傍晚阳光不强烈时,主动将皮肤暴露于日光之下,每日照射日光15-30min,注意照射日光时不可用衣物、伞等遮挡,在不晒伤、灼伤的前提下照射日光。
据悉,运动能够提高肌力,减轻骨骼运动、活动负担,提高机体灵活性、平衡力,防止因肢体不协调而引起的骨折,故运动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年龄段、肢体协调运动能力的人群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各异;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应首先确保其站、坐、卧、读写等体态姿势标准,每日运动量、运动强度控制在1h、中等强度以上,课间休息时也应离开座位适量活动肢体,此年龄段人群需要养成持续锻炼的好习惯;对于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身的骨密度,咨询医生并根据实际检测结果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以免关节僵硬、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导致的跌倒、跌伤、骨折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主要锻炼肌肉协调力量、平衡能力,运动项目可选择金鸡独立、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功法;锻炼时应注意自身身体承受能力,合理控制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频率,遵循量力而为、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每次运动前应充分舒展关节、拉伸肌肉、筋膜,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开始运动;另外,对于青年群体可选择如哑铃举重、仰卧起坐、深蹲、俯卧撑等运动项目,通过负重、阻抗运动大幅提升其肌肉支撑、运动力量,减轻骨骼负担。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多由骨密度、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被破坏以及骨脆性增加所致,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9.2%,65岁以上则高达32.0%,发病率较高,因此,需增加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本文重点叙述了骨质疏松的危害,如造成患肢骨骼变形、骨痛、活动受限、压缩性骨折、外力冲击骨折等问题,顺势列举了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如补充充足钙质、维生素D、保持运动习惯等,希望本文能够加强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为临床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