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很常见,很多家长也都对新生儿黄疸不陌生,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知不足,认为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没有对新生儿黄疸引起重视,从而使新生儿的病情更加严重,给新生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那新生儿黄疸是怎样形成的呢?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出现黄疸呢?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在家里如何初步观察、判断新生儿黄疸?黄疸是怎样形成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医学上称为黄疸。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新生儿黄疸既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严重表现,称之为病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疗,会引起脑部的损伤。说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因为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中,为满足胎儿对氧的需求,会产生大量的红细胞。出生后,宝宝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浓度迅速升高,新生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因此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产生过多。另外,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短,为70-90天,而成人为120天。再加上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不能及时处理和排泄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而生成的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造成新生儿在出生后2-14天内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但是生理性黄疸不仅有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家族和喂养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多数新生宝宝的黄疸都是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血胆红素水平增高现象,对于新生儿没有什么危害,也不需要治疗。如何区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足月新生儿生理性的黄疸一般在出生2-3天之后出现,4-7天到达高峰期,10-14天后就会自然褪去,不用做特殊的处理。而病理性的黄疸一般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而且皮肤黏膜黄染明显、严重,发展的进程比较快,症状持续的时间足月儿在2周以上,早产儿会持续4周以上。引起黄疸症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早产、头皮血肿、新生儿肺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红细胞破坏严重,都会出现黄疸。还有的妈妈血型是O型,而宝宝的血型是A型或B型,或者妈妈是RH阴性血型,而宝宝是RH阳性血型,二者的血型不同,产生溶血,也会出现黄疸的症状,也称为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会出现皮肤苍黄、心率加快、贫血等,同时小便出现茶色,严重时会呈现酱油色。母乳性黄疸,一般是母乳喂养4-5天出现黄疸,持续2-3天出现高峰,4-12周以后下降,停止母乳后逐渐消失。以上这些都是常见型的黄疸。严重的黄疸还会引发核黄疸,特别是发育不成熟的新生儿发病率尤其高,表现为在严重黄疸出现后的12-48小时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呕吐、拒绝吃奶等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坏,特别是听力损伤,严重时还会引起新生儿死亡。因此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和及早治疗,如孕期感染的预防与发现,作为家长,一定要仔细地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如果发现有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家庭中如何初步观察、判断黄疸?在自然光线下,黄疸首先出现在眼白,以下依次为颜面部、胸部、腹部,最终表现在四肢和手足。如果仅仅是眼白和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染;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则为中度黄染;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但是,因为新生儿皮肤颜色差异,尤其是比较黑的新生儿通过这种形式判断是有困难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在黄疸发生后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者易激惹、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前囟紧张、呕吐、不吃奶以及各种生理反射比较弱等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必须尽快送宝宝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结语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的黄疸,生理性黄疸不需要过多医治就能自动消失,平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即可,但病理性的黄疸就需要得到及时地医治,否则会伤害到宝宝的神经系统,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判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观察黄疸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病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