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
第一,社区需做好精神病患者个人及家庭信息管理工作,可专门设立档案,用以搜集整理各类资料,如疾病类型、防治需求、家庭成员等,这可为社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制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解决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模式僵化、低效等问题。在社区精神病患者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内容保密,不可泄露患者隐私;二是信息要及时更新,保障档案管理具有实时性,以免出现档案管理与患者诊疗及康复轨迹不同频的情况;三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医院精神病患者诊疗档案与社区档案关联在一起,以便及时更新信息,并调整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对策。
第二,社区医生要积极随访,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状态,从实际出发巩固疗效,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效果。在随访过程中,医生需帮助家属为精神病患者制定科学的生活制度,督促其定期复查,还要按时服药,降低精神病患者发病的几率。为了使医生能常到社区,并在随访工作中提供切实帮助,同时提高随访工作的规范性,需制定社区医生随访制度,对随访责任、方式、间隔时间、要求等方面予以说明,以随访要求为例,需负责随访的医生做好登记工作,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其他信息,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亦需做好记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随访时需热情服务、礼貌待人、衣帽整齐,同时医生要不断学习沟通技巧、服务技能、专业知识,更好的落实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目标。
第三,社区要助力精神病患者恢复劳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社区需推行综合治疗管理方案,将心理治疗、工娱治疗、药物治疗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家庭护理,组织病患接受劳动技能培训,使患者能参与生产劳动并获取报酬,减轻国家及家庭的负担。在帮助精神病患者提升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志愿者、社工、医生、企业负责人等主体需积极参与,多部门联动,尤其需发挥政府牵头组织引领的作用,其目的是建成精神病患者劳动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财、物引入该机制,赋予培训活动专业性与经常性,解决劳动技能培训粗浅、频率较低等问题,确保通过培训精神病患者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
第四,社区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指导,将家庭生活条件、病情特点、病患身体状况等方面视为管理的依据,还要用动态思维调适指导方案,确保相关方案与病患病情发展趋势、规律等方面相契合,同时能启发患者自我管理,使患者能逐渐适应客观环境,有规律的生活,提升自理能力,对生活产生兴趣,抑制共病态思维活动。在加强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的过程中,专职人员需助力患者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干扰,重塑健康生活观、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助其提升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还能认识到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严格实施医生制定的用药方案。在康复指导时还要提升患者自我防御能力,此为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要点之一,部分患者存在春秋两季病情反复的问题,这说明气候变化会影响病情,这就需要指导患者在换季时适当增添衣物,加强体质锻炼,进而减少或防止发病。
第五,社区需提供精神卫生咨询服务,社区医生在随访时需积极展开咨询指导活动,普及推广预防疾病复发、服药、生育、恋爱婚姻、锻炼等方面的知识,社区医生需善于从对话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能够识别病态思维与正常心理,用科学、耐心、客观的态度讲明道理,使家属与病患能够理解,并能听取意见,有效的预防疾病复发。社区需从常见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常见精神障碍综合征等角度出发确定服务对象、内容、流程及要求,还要制定服务工作考核指标,其目的是指引专职人员融入病患群体,提供综合服务,同时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社区在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能获取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可用于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多维度评估,如暴力风险评估等,评估结果可用来改进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方案。
社区精神病患者防治
第一,从家庭的角度来讲,需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社区可组织培训,确保精神病患者家属具备护理能力,可以帮助病患回归社会、按时服药、参与锻炼,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助力患者与病魔斗争并早日康复。
第二,从社区康复机构的角度来讲,需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组织病患学习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社区康复机构还需通过心理健康讲座、派发宣传册、组织展开分享会等活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使家属能摆正心态并掌握防治技巧,促进病患康复。为了避免社区居民因不了解精神病患者防治知识而出现言行不当的消极现象,社区康复机构需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与宣传的力度,一方面消除社区居民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引领居民携手共创和谐社区,鼓励精神病患者参与书法、歌唱等社区集体活动,助力患者增强自信心及社会认同感。
第三,从医院的角度来讲,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治计划,医院、社区、家庭要积极沟通,其目的是用专业知识及治疗手段落实社区精神病患者防治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医院可将社区精神病防治分为三级:一是通过消除致病因素、发病原因而减少或防止精神障碍发生,要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着手,助力患者健康生活,改善营养状况,提升心理素质,防止暴力,规避成瘾物质危害;二是通过早发现、早治疗的方式减小疾病危害并控制疾病,为了防控疾病医院要打造完整的服务网络,广泛宣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防治知识,使患者能自我识别并及时就诊;三是通过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生活自理等能力的培训,达到防止疾病复发、促进患者康复及减少社会功能损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