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律失常
心电图是目前确诊心律失常的最简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心律失常往往是一过性发生,但因为心脏节律的不规整,当心律失常发生时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到心跳的“偷停”、敲击感、胸闷、心慌等各种不适的感受,频繁发作时会对日常的工作生活状态产生影响。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的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则称为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缓、窦性停搏,其它起搏点的过早搏动,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在普通人群中的比例也不少,但多数合并有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或原发病。激动传导异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如干扰和脱节多不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的传导阻滞则视阻滞程度的轻重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快速地诊断心律失常,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房室的大小
心电图的上P波代表心房肌的除极波,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波,当心房心室的负荷过重(如瓣膜病变,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容易引起心肌纤维增长变粗,达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单侧或双侧的心房、心室的增大,心电图上表现出特有的图形改变。但是心电图诊断房室增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标准、种族、性别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推断有一定难度,可结合心脏彩超来判断。
3.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和缺氧。多见于中老年人,通常发生在有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当供应心肌的血管发生狭窄或急性闭塞,就会产生心肌的慢性缺血或急性缺血。慢性缺血可表现为心功能的下降,容易气喘,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急性缺血时可表现为心绞痛,胸闷不适,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对于医生来说,正确解读心电图非常重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为挽救缺血的心肌争取到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病患的心功能提供了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各种原因都可以引起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在做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之前,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4.慢性病心功能监测
慢性病病人常常需要规律、长期使用药物来维持机体的相对平衡。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终身用药,冠心病病人的降脂抗栓常规治疗等等病症,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度和代谢率不尽相同,机体则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定期进行心功能的评估,方便临床医生更准确的掌握慢性病人的治疗效果,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心电图检查简便、快捷、可重复性好的特点,是众多心血管病、老年慢性病等常用的心功能监测方法。
另外,心电图检查还能发现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例如,预激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特发性短Q-T间期综合征等,此类疾病多数由心电图检查首先发现,而后才进行确诊。
总而言之,心电图检查适用于各种心律失常、房室大小、心肌缺血、慢性病的心功能监测、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等多方面。通过心电图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心电图检查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