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热射病的科普与防治
2023-10-29 23:44:34
作者:李栋
作者单位:曲沃县人民医院ICU

炎炎夏日,高温来袭;近段时间全球气温又屡创新高,因此“热死人了”已经不是一种玩笑话了。在极热天气状况下,人体会出现一种严重致命性疾病叫热射病,也称为重症中暑。要了解热射病我们就需要先要了解一下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会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让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高温高湿环境下),这种产、散热平衡会被打破,使得体内热量积聚体温升高,就会引起中暑。

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指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如说胡话、惊厥、昏迷)"三联征"为典型表现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的临床急危重症。

热射病易发生于夏季持续高温下儿童、孕妇和年老体弱者及参训的官兵、运动员、建筑工人等人群中。

热射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急危重症疾病。当患者达到4个以上受损器官衰竭时,其病死率可达100%。但是与其它危重症不同的是,热射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降低热射病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预防而非治疗。

一、预防热射病主要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夏季气温持续超过30℃时,患热射病比例会明显增大。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体弱、肥胖患者等。需重点关注这些群体的居住环境,使用空调降低室内温度;适时增减衣服;注意要多饮水,避免脱水;如发生感冒、腹泻、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把儿童单独留在汽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二是加强热习服训练。热习服就是通过后天训练,增强对热的耐受能力,是预防中暑或热射病最有效的训练办法。但需注意在安排训练和工作时,尽量避开气温较高的时段。户外训练及作业时需要及时补水。要避免单次大量饮用纯净水补水,建议在高温户外训练及作业时需每小时补充1000ml左右生理盐水为宜。

二、关于热射病的治疗

如发现热射病患者,需给予第一时间现场急救治疗:现场需实施6个关键救治步骤:①立即脱离热环境;②快速测量体温;③积极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首要治疗措施。建议现场降温在30min内迅速降至39.0℃以

下,2h内降至38.5℃以下。同时现场可供选择的降温方法包括:将患者迅速抬到阴凉地方、快速给患者扇风散热、全身喷洒冷水、身体浸泡冷水中等;④快速补充液体;⑤气道保护与氧疗;⑥有效控制患者抽搐躁动。

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如现场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在早期处置中推荐“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入院后常规性治疗如下:

(1)进一步生命体征监测:在治疗热射病的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其他体征。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监护和观察,例如进行持续心电血氧监测、动静脉导管置管等。

(2)持续有效降温: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步骤是紧急降温,以防止体温过高对身体器官造成更大的损害。入院后降温方法包括:①输注低温液体降温;②智能控温毯降温;③药物降温不适于应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同时增加肝脏毒性;丹曲林是治疗持续性肌肉痉挛所致恶性高热唯一有效的药物。④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可以快速实现血管内降温。

(3)补液和电解质平衡:热射病会导致大量的出汗,患者在失去大量水分的同时也会失去重要的电解质。因此,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是治疗热射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4)氧疗:热射病患者常常伴有呼吸困难和缺氧的症状,因此氧疗是治疗热射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可以帮助患者增加氧气供应,促进组织代谢和恢复。

(5)呼吸和循环功能支持:当热射病导致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受损严重时,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支持这些功能。例如:使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通过应用药物来支持患者的血压及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6)脑神经的损害与脑保护:大脑是热射病早期最容易受累器官之一,而且恢复较慢。如热射病患者出现躁动、抽搐可给与有效的控制抽搐镇静治疗。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早期给与高压氧治疗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

(7)肝肾功能的损害及治疗:肝肾功能的损害是热射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可给与肝肾功能保护性药物治疗;如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急性衰竭则需要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达到血液净化和器官功能短期替代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