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普及,发病率日渐增高。西药治疗多以对症及根除 HP 治疗、补充叶酸、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为主。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文章主要针对该病诊治现状与中医药治疗优势展开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分析
临床诊断。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前者多应用于疾病的筛查,后者则是临床诊断的依据。内镜检查在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主要是通过内镜观察胃黏膜生理病理变化,例如根据黏膜的完整性、血管透明度,从而判断胃黏膜病变程度。若观察到胃黏膜上存在颗粒或结节状物体,可以确定其存在炎症反应。对于内镜检查异常的患者,可以采集病变组织进行进一步的病理组织检查。在病理组织检查中,采集的样本需要使用甲醛溶液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并HE 染色处理,然后观察细胞结构与状态。通过观察病理组织,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为依据进行判断。
治疗现状。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例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需要采取三联或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入促胃肠动力药物或质子泵抑制剂,对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以适当添加抗精神病药物缓解其精神症状。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单纯的西药治疗总体疗效在80%~90%,且复发率较高,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势
中医治疗主要是采取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体现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2017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认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过程中,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常常互为因果,交错出现,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始终。临证诊疗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证型。但要注意随症加减。对于合并异常增生的患者,可以加入三七、丹参等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此类药物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例如有学者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入胃灵颗粒,对照组则仅采取西药治疗,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补体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意义。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提高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从患者的病因病机出发,加强饮食管理,调节情志,避免疾病的进展,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治疗的不同时期,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从而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同时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也不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有助于降低该病复发,调节患者的体质,结合症状加减药物,达到随证配伍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些年来该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引起了临床关注。该病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腺体萎缩、慢性炎症,可导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尽早诊断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积极探究该病的诊疗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