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胆囊结石的科普
2023-03-01 11:00:22
作者:谢英
作者单位:广元市中医医院

胆囊结石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在青年和中年女性中比较高发。多半是因为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不注意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如果不重视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胆囊相关介绍

胆囊的作用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位于肝脏背面胆囊窝内,分为胆囊颈、胆囊体和胆囊底三部分。在肝脏分泌胆汁以后,胆囊会收集胆汁,胆囊容积在30至60毫升左右,然后将胆汁进行浓缩,吸收胆汁内的水分,将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同时,胆囊黏膜可以分泌黏液,保护胆道黏膜,防止胆道受到浓缩胆汁的刺激。再进食以后3~5分钟,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小肠内,参与脂肪类物质消化吸收。

诱发胆结石的高危因素 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性别差异:男女发病之比约为一比二,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家族史:遗传因素是胆结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肥胖: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的3倍。饮食因素:长期不吃早餐,进食低纤维,高脂饮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妊娠: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胆结石的常见病因

运动习惯不恰当 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比较喜欢坐着,很少活动,长此以往胆囊的收缩力就受不到运动的刺激而发生萎缩,就会让收缩的功能减弱,从而胆汁排空的时间也会相应减慢,久而久之胆汁就会发生淤积,形成胆结石的前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坐多动,让身体自己有个刺激收缩力的作用。

饮食习惯不正常 很多人胆囊出现问题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清晨起来不吃饭,身体各种机能不会运作,长时间下去就会增加胆汁的浓度,诱发胆结石的形成。一些肥胖的人本身体内脂肪比较厚,又爱吃甜食和高盐高热量的食物,会更加加剧肥胖。平时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多注意。

遗传因素等 遗传是导致胆囊结石疾病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所以,对这方面要有所警惕。除此之外,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病,所以,妊娠期间的女性是胆囊结石疾病的最常见发病群体,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对这方面能有所警惕。

胆结石的预防和护理

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过高,就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黏膜屏障减弱会促使结石的形成。要预防结石,就应注意不食或少食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如肥肉、油炸食品、牛羊肉、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巧克力等,康复期忌食上述食物,多吃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等。

有规律的进食。空腹时胆囊贮满了胆汁,黏膜吸收了一部分水分、胆盐使胆汁浓缩,其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结石。反之如果有规律进食,可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引起胆囊收缩,被收缩的胆汁规律排出,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粗粮、豆类、蔬菜、水果、海藻、食用菌等。因为食物纤维能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又能促进肠蠕动,增加胆固醇的排泄,对预防胆石症和保持大便的通畅很有作用。

少喝啤酒。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他们相互所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晚餐早吃。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坚持服药。一般术后要连续服用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利胆合剂、胆酸钠、胆益宁等。3个月后停药1个月观察,如无特殊不适,可隔2~6个月再服。若停药后仍有胸闷、饱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应继续服利胆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