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在青年和中年女性中比较高发。多半是因为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不注意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如果不重视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胆囊相关介绍
胆囊的作用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位于肝脏背面胆囊窝内,分为胆囊颈、胆囊体和胆囊底三部分。在肝脏分泌胆汁以后,胆囊会收集胆汁,胆囊容积在30至60毫升左右,然后将胆汁进行浓缩,吸收胆汁内的水分,将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同时,胆囊黏膜可以分泌黏液,保护胆道黏膜,防止胆道受到浓缩胆汁的刺激。再进食以后3~5分钟,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小肠内,参与脂肪类物质消化吸收。
诱发胆结石的高危因素 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性别差异:男女发病之比约为一比二,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家族史:遗传因素是胆结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肥胖: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的3倍。饮食因素:长期不吃早餐,进食低纤维,高脂饮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妊娠: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胆结石的常见病因
运动习惯不恰当 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比较喜欢坐着,很少活动,长此以往胆囊的收缩力就受不到运动的刺激而发生萎缩,就会让收缩的功能减弱,从而胆汁排空的时间也会相应减慢,久而久之胆汁就会发生淤积,形成胆结石的前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坐多动,让身体自己有个刺激收缩力的作用。
饮食习惯不正常 很多人胆囊出现问题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清晨起来不吃饭,身体各种机能不会运作,长时间下去就会增加胆汁的浓度,诱发胆结石的形成。一些肥胖的人本身体内脂肪比较厚,又爱吃甜食和高盐高热量的食物,会更加加剧肥胖。平时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多注意。
遗传因素等 遗传是导致胆囊结石疾病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所以,对这方面要有所警惕。除此之外,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病,所以,妊娠期间的女性是胆囊结石疾病的最常见发病群体,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对这方面能有所警惕。
胆结石的预防和护理
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过高,就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黏膜屏障减弱会促使结石的形成。要预防结石,就应注意不食或少食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如肥肉、油炸食品、牛羊肉、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巧克力等,康复期忌食上述食物,多吃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等。
有规律的进食。空腹时胆囊贮满了胆汁,黏膜吸收了一部分水分、胆盐使胆汁浓缩,其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结石。反之如果有规律进食,可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引起胆囊收缩,被收缩的胆汁规律排出,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粗粮、豆类、蔬菜、水果、海藻、食用菌等。因为食物纤维能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又能促进肠蠕动,增加胆固醇的排泄,对预防胆石症和保持大便的通畅很有作用。
少喝啤酒。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他们相互所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晚餐早吃。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坚持服药。一般术后要连续服用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利胆合剂、胆酸钠、胆益宁等。3个月后停药1个月观察,如无特殊不适,可隔2~6个月再服。若停药后仍有胸闷、饱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应继续服利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