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Gastritis),指胃黏膜炎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伴有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此病发病率较高,在各种胃病中占据较大比例,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增长,患有此病后短时间内难以治愈,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具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疗效又如何呢?
一、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该病病机复杂,病因大致包括饮食伤胃、脾胃虚弱、外感六淫、内伤情志等,根据其辨证分型可以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其中肝脾不和型最为常见,在治疗时以疏肝和胃、养阴益气为最佳治疗方式。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中医治疗方式一般是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子芍六君汤,分别由六君子汤和紫芍组方而成,拥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的作用。在煎药时,除了需要采用特殊煎法的药物外,都需要加冷水600ml,熬煮至300ml,每天早晚各温服一次。同时,采用调神针刺法进行辅助治疗,调神针刺法具有调通气血、移神宁心的作用,治疗时需要在患者中脘、天枢、关元、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神庭、四神聪等穴位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行治疗,进针后缓慢刺入患者体内,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一日需针刺一次,一周三次,四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结束后患者胃脘痛、嗳气、上腹胀、反酸等症状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子芍六君汤中的茯苓、甘草有抗溃疡的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苷不仅能够抑制胆碱酯酶,还能增强胃排空;白芍拥有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陈皮具备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同时,调神针刺法中的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都有调理脾胃,使患者经气畅达的作用,两者结合治疗,拥有较好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轻微,拥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西医治疗法
西医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针对急性胃炎患者,其治疗目的为消除病因、对症处理及保护胃黏膜,首先需要去除病因,停止服用损害患者胃黏膜的药物、食物等,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方法改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其次,针对细菌引发的急性胃炎,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菌药物,如口服0.1至0.2g诺氟沙星(氟哌酸),一天三次;针对急性化脓胃炎患者,采取有效抗菌药物;针对感染性胃炎患者,依据患者感染情况,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控制;然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伴有腹痛的患者,可用药解痉剂,如15mg普鲁苯辛,8mg颠茄,保持一天三次用药频率;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使用8mg肾上腺素结合100ml的4℃盐水进行洗胃,用于稳定血压和纠正休克;最后,可服用抗酸类药物保护患者胃黏膜,如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200mg西咪替丁,一天四次;或0.15g雷尼替丁,一天两次;也可借助激光、冷凝、凝血等实现快速止血。
针对慢性胃炎患者,可依据其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胆汁反流等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临床上较常使用的治疗药物有抗酸剂、生长抑素、胆汁结合剂、黏膜保护剂、根除HP药物等,针对胃黏膜糜烂或胃灼热、胃反酸等患者,可使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酸剂等药物;针对胃黏膜损伤且胆汁反流患者,可联合用药促进药物、黏膜保护剂、胆汁结合剂等;针对胃胀厌食、恶心等患者,可用益生菌或消化酶;针对恶心、呕吐、腹部胀满等患者,可用药兴奋剂;针对胃黏膜糜烂、萎缩或出现HP阳性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根除HP药物;针对严重脱水及腹泻患者,需鼓励患者多喝水,或采用静脉补水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