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伤的患者入院后,要快速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关治疗。
对狗咬伤患者的基础护理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伤口变化情况,结合伤口具体情况辅助治疗配合。具体观察内容如伤口及周围红肿、发热、疼痛等情况,并观察全身反应,询问患者有无明显不适感。针对严重咬伤患者,指导患者注意营养充足,进食富含热量、蛋白质、维生素食物,提升机体免疫力,以提升组织修复能力,有助于加快伤口愈合。对严重咬伤患者,监测体温变化情况,结合口分泌物培养与药敏试验,选择适合抗菌药物。告知患者在回家休养过程,预防伤口接触水或其他污染物,避免继发感染。
对狗咬伤患者的伤口处理
针对伤口较浅的患者,在入院后预先以碘伏或75%酒精进行伤口与周围皮肤的消毒处理。后以0.3%过氧化氢溶液对伤口清洗,以0.9%生理盐水重复清理,无须包扎处理。伤口深度较小患者,预先清理伤口,排出毒血,以棉球擦拭,后进行上述消毒清洗,不需要进行包扎。针对伤口面大或伤口较深的患者,要及时用大量清水或者肥皂水来冲洗伤口,同时要用碘伏进一步消毒,在充分清理与排毒后进行包扎。在伤口末端留置引流条,促进渗血的排出。以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常规在治疗后3d换药并取出引流条。换药过程观察无感染患者间隔2~3d换药,若有伤口感染情况,则需每日换药。
对狗咬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狗咬伤的患儿或多处咬伤的成年患者,在入院时多存在明显不良情绪表现,如恐慌、紧张、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配合及病情评估,为此,需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儿童而言,医院的陌生环境也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进而出现哭闹、反抗等表现。医生与护士穿着白大褂在儿童群体中具有天然威胁感,可能加重哭闹等行为。为此,对儿童在检查及治疗前需要安抚情绪,获取患儿的信赖与配合,促使检查与治疗操作顺利进行。无论患儿或成年患者,在治疗期间伤口消毒与清理可加重疼痛程度,为此对伤口处理与换药操作具有抗拒,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针对此类不良情绪,在患儿护理中注意态度和蔼、语气温和、表情亲切,可通过讲故事或卡通片交换等方式减轻患儿抵触情绪。对于年龄较大患儿给予鼓励,对其配合行为给予表扬,并树立榜样,提升患儿坚持完成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信心。对于成年患者告知在一定时间内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狂犬病发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狗咬伤患者的疫苗接种
被狗咬伤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强调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告知其定期完成疫苗接种。在注射疫苗前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核对疫苗批号。对于疫苗给予有效管理,定期检查疫苗是否保存在低温环境下,预防疫苗变质而影响疾病预防效果。常规要求疫苗在2~8℃环境下存放,若温度过高可影响效果。疫苗的接种期较长,一般情况下要求患者24小时之内在就近的社区卫生院或者乡镇卫生院进行全程规范接种。并告知患者禁止在接种疫苗期间饮酒、咖啡,食用海鲜等,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剧烈的活动。在此期间还应尽量避免使用皮质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疟药,因为怕影响疫苗的疗效。
对狗咬伤患者的用药后护理
在接种时及接种后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表现,并告知患者接种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轻微疼痛或发热。告知此类反应为常规反应,若未持续进展无须特殊处理,可逐渐恢复,避免患者出现恐慌等情绪。对异常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应及时进行处理,并通知医生。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接种后3min左右,如注射点疼痛、硬结、红肿、皮疹等。全身反应包括头晕、发热、恶心、腹胀、荨麻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昏厥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危害性较大,需加强重视,并做好相关处理。在接种后要求患者留观30min,若无异常反应可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