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因为脑含水量增加而引起脑容积增加的状态。缺氧、创伤、梗死、炎症、肿瘤和中毒等病理过程中均可伴发脑水肿。脑水肿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好发于患有颅内疾病者、颅脑损伤者和患有全身性疾病者。
脑水肿的诱因
颅脑损伤:颅脑损伤是脑水肿的常见原因,创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创伤最重要的继发性病理、生理反应。各类颅脑损伤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脑挫伤、裂伤都能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爆震伤是气浪剧烈冲击胸部或胸部直接受到挤压伤,使上腔静脉压力急剧升高,压力向颅内传送冲击脑组织,造成脑组织内毛细血管广泛弥漫性散在点状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发生弥漫性脑水肿。
感染性脑水肿:感染性脑水肿按病因大致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中枢性感染。中枢系统感染主要指颅内炎症,包括:脑炎、脑膜炎、脑室炎等所致的颅内弥漫性炎症。非中枢性感染,包括: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肺炎、脓毒血症等。
脑血管病:颈内动脉或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使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该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供血不足与脑梗死,同时继发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脑水肿。脑动脉瘤、脑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同时发生脑血管痉挛,均继发脑水肿。
脑缺氧:癫痫持续状态、胸部创伤、不同原因所致的呼吸困难或窒息、心跳骤停,长时间低血压、休克、高原性缺氧及其他肺源性脑病,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伴脑水肿。
外源性或内源性中毒: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领域里,人们经常要使用许多化学物质,其中不少物质具有毒性。毒物大量侵入人体后,有些可直接损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性脑水肿;而有些能阻断血红蛋白输氧功能或造成肺功能衰竭而导致脑缺氧,引起脑水肿。
脑水肿的治疗方法
改善脑缺氧
改善脑缺氧是防止脑水肿的首要措施。凡脑水肿患者,无论昏迷与否,只要有呼吸道梗阻,首先要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有必要时尽早作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并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解除病因
及时解除病因,是治疗脑水肿的根本。脑挫裂伤、脑血肿、坏死、液化的脑组织及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颅内血肿,摘除刺入脑内骨片;解除对脑组织的刺激与压迫;肿瘤切除;控制感染等,将病因解除后脑水肿也逐渐自然消退。
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甘露醇为国内外临床疗效肯定、应用最广泛的渗透性脱水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渗透性脱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甘露醇也可由于减少脑脊液的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减低颅内压。
白蛋白:白蛋白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构成因素,脱水作用缓慢而持久。通过扩容作用降低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黏滞度和阻止血中有效成分的聚积而改善损伤区血液循环,有效改善脑创伤后发生的脑血管缺血症状。
利尿剂:主要用呋塞米,是伴有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的首选药。呋塞米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 NA 、CL-的重吸收,影响尿的浓缩过程而利尿。
糖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在治疗脑水肿的方法中,糖皮质激素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比较明确的作用包括:稳定血脑屏障,改善局部脑组织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内源性神经内啡肽的释放、减缓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对重症高血压病和胃溃疡或活动性出血者,如病情危重可短时间使用,否则禁止使用,同时应加用抗胃酸剂。
脑水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脑水肿与脑组织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重脑细胞损伤程度,严重者可导致脑疝。因此,应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措施,使脑水肿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