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基础性疾病,属于代谢类疾病范畴,其最显著的特征即患者体内血糖升高,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尚无根治的方法,所以患者一旦患病,便要终身用药控制。糖尿病患者因为病因不同在临床上也有不同的类型划分,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可能出现“黎明现象”。本文将主要针对糖尿病的“黎明现象”进行全面科普分析,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糖尿病的相关医学常识。
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有近1.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90%都属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自身血糖增长,从而确保自身机体血糖状态处在正常范围,但与此同时,很多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出现“黎明现象”。
何谓糖尿病的“黎明现象”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即患者在夜间自身血糖控制较为平稳,也没有出现波动现象,但是在这种没有低血糖的状态下,一旦进入黎明时段(凌晨3点~8点),机体各种激素不平衡分泌,便会造成患者晨起时血糖升高的现象,这种临床症状表现即糖尿病的“黎明现象”。从专业角度出发来看,其实这种“黎明现象”在健康人群中也时有发生,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则要格外警惕,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受损等问题,尤其对胰岛素依赖性较高的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原本就比较大,如果发生“黎明现象”,血糖显著升高,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自身生命安全会形成直接威胁。而II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黎明现象”时,自身血糖状态失衡,实际生活质量、机体健康程度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十分不利于患者后续病情控制。
糖尿病“黎明现象”的应对措施
正确认知理性对待。对于糖尿病“黎明现象”,必须明确“黎明现象”也可能出现在健康人群中,所以生活中,如果没有糖尿病既往病史的人群,出现“黎明现象”,必须正确认知“黎明现象”症状特点,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血糖化验,通过检查了解糖尿病患病风险,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出现“黎明现象”便要第一时间咨询医生,积极配合诊疗,调整后续治疗方案,以降低“黎明现象”对自身病情的不良影响。
科学调整用药剂量。糖尿病患者出现“黎明现象”的核心原因即体内胰岛素水平不足,很多患者都是夜间使用长效胰岛素,所以在与医生沟通咨询后,可通过适度、科学增加用药剂量的方式,来达到有效防治“黎明现象”的目的。一般为避免低血糖出现,增加剂量同时患者饮食上也要做出一定调整。
合理改善用药时间。患者必须合理改善用药时间,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治疗患者,所注射药物时间以及频次往往存在差异,比如一些患者每天中午、晚上各注射一次,为规避“黎明现象”,晚上注射胰岛素时间可适当后移,并在晨起后检验自身空腹血糖水平。而对于一些每天注射3次胰岛素的患者,早上注射胰岛素时间适度提前,也可有效规避“黎明现象”。
学会自我调节。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糖尿病,客观了解“黎明现象”的症状特征,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心理压力,一旦思想精神负担过重,影响睡眠质量,反而会损害自身内分泌平衡,导致病情反复、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尝试多听些轻柔的音乐、多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学会自我调节,使自身情绪、心理状态始终处于稳定,这也是降低“黎明现象”对自身健康危害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