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现代人们胃部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从病理学角度来说,慢性胃炎多为因胃部长期受到损伤而诱发的胃黏膜炎症,其中最易引发炎症且最为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药物、胆汁反流和过量摄入乙醇引发慢性胃炎的概率次之,很多都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而造成的。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一般来讲,慢性胃炎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大部分患者只会感到消化不良,或伴有不规律的腹痛,部分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会有轻微的头晕、乏力症状,并表现出体重下降。
而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来自胃部的不适感会逐渐严重,在餐后会出现腹胀和隐痛的感觉,一部分患者会手脚发麻,甚至会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表现,如记忆力减退等,对其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病理学角度可以将慢性胃炎划分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以及与其他疾病合并的胃炎,而其中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两种慢性胃炎,尤其多发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男性患有慢性胃炎的概率更大,而且伴随着年龄的逐渐递增,其患病概率仍会上升。
二、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方法
(一)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方法
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其治疗药物也不相同,中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是凭借患者主症,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症状可诊断为胃脘痛;胃气上逆、喉中发出“呃呃”声音则诊断为恶心。这些属于外症诊断,还需要结合腹痛、心痛与心绞痛来予以鉴别。
在中药治疗上主要是辨证选用黄芪建中汤、四七汤等。黄芪建中汤的中药 材主要包括生姜、桂枝、白芍、饴糖、大枣、甘草与黄芪,可起到健脾、温中的疗效,较为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慢性胃炎患者。而四七汤则主要是用茯苓、厚朴、半夏、大枣、生姜与紫苏叶等药材,可起到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功效,极为适用于肝气反胃的慢性胃炎患者,但需注意孕妇不可服用,需另寻他法。
而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脾胃虚寒,临床症状为胃脘刺通与隐痛,时轻时重且反复发作。常见方剂可用黄芪建中汤,也可采用良附丸加味,其方剂除黄芪、生姜、甘草、桂枝、白芍之外,还需添加党参、香附、丹参、姜黄、川芎、吴茱萸、三棱、乌药、当归、蒲黄等药材,如果痛感加重则需加元胡,如出现泛吐清水则需加入茯苓、陈皮与法夏。
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同时需注意胃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在服用中药前需依循专业医生辨证指导,不可盲目自治或随意服用中药。
(二)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方法
其一,需消除病因。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要禁烟酒且确保饮食规律和清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态,尤其要避免服用刺激的食物和药物。
其二,药物治疗方法。如存在上腹部疼痛症状,可服用阿托品、颠茄片与普鲁苯辛片;如存在呕吐症状则可服用吗丁啉、莫沙必利、胃复安;如需抑酸护胃,则可服用一些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有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肠溶片、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另外也可采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但需要注意的是,H2受体拮抗剂在抑制作用方面要弱于质子泵抑制剂。
在保护胃黏膜方面需要服用的药物包括枸橼酸铋钾、硫糖铝和铝碳酸镁颗粒,也可服用一些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