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尿常规检验是泌尿外科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检查项目,也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状况、疾病诊断给予可靠的资料信息。并且现阶段尿常规检查是最简单、无痛且快捷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为推广。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尿常规诊断速度和诊断准确率均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患者数量增多,医院每日需要检验的尿常规样本较多,或者因受到患者自身因素的干扰,从而致使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对患者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顺利开展形成负性干扰。本文就尿常规检验期间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检验能够针对泌尿系统的问题作出反应,主要是由于尿液属于血液在肾脏被过滤后的生成物,而尿液的状况及其成分能够展示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和系统功能状况。譬如,尿结石、肿瘤、肾衰竭、糖尿病等疾病,均能够通过尿常规进行反映,所以其对于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常见的尿常规检验指标包括上皮细胞、透明度、蛋白质等。
尿常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伴有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检验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
若采集尿液中包含碘造影剂、大量青霉素、洗必泰等药物,都可能会导致尿液检验结果pH值超过8,呈现出假阳性。
若患者在采集尿液标本前服用过华法林、左旋多巴等药物,则可能导致检验结果pH值不超过3,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
针对部分女性患者来讲,由于尿道口与阴道口距离较近,所以在采集尿液时,极可能受到白带或者月经污染;同时,男性尿液采集过程中混杂精液,致使检查结果准确性受限。
一般情况下,当尿液标本采集后需要及时地送往检验室,但是若因检验样本量较大而延长标本检验的时间,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状况下,未及时送检则可能会导致尿液标本中的细胞结构因此而出现改变,直接影响着尿常规检验质量。
尿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
由于部分患者在参与尿常规检验前不了解检验的步骤和意义,所以在未做好准备情况下完成尿液采集工作,极可能会干扰检验的准确性。所以,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提前1天保持清淡饮食和规律睡眠,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在尿液采集前服用可能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虽然尿常规不需要早晨禁食禁饮,但是仍然不建议过饱饮食,以免导致尿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同时,告知患者留尿时尽量选择中段尿,此段尿液流动速度较快,受到的污染最少,能够保障尿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告知女性患者在采集尿液前,需要尽可能地避开月经期,以免干扰尿液标本检验结果。
规范尿液样本运送与保存
当获取尿液标本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地将其运送至检验室,保证尿液样本的清洁与干燥度。若无法及时送检的样本,需要将其放置在4℃~8℃的环境中储存,而超过2小时仍然无法完成检验的尿液样本,则需要放置冷藏环境中,从而保证尿液样本的质量。在运送尿液样本期间,检验人员需要尽量平缓路面,禁止过度颠簸样本,以免影响其质量。一旦发现出现质量问题而干扰检验结果的样本,则需要告知患者重新采集尿液样本,以免影响检验工作顺利完成。
做好检验室质量控制
检验室在完成检验工作前,需要提前检查各项设备、仪器是否能够顺利地运行,尿液试纸是否处于正常使用期限中,从而才能保证检验质量。在尿液检验期间,加大管理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力度,在尿液样本检验前后,采用高低值不同的质控物对质量进行控制,提升检验仪器、设备的质量。重点关注样本质控结果,对于检验期间需要的器械、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保证器械、材料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取出试纸时,按照一次一取的原则,取出后立即盖上试纸盒,若未使用的试纸直接扔掉,不得放回试纸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