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脑梗死都是当今的常见病症,患者普遍为老年群体,近年来出现年轻化趋势。因此,了解疾病的症状与病因,并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那么,脑卒中与脑梗死是不是一回事呢?二者有哪些异同点呢?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病因往往在于患者大脑中的血管出现病变而导致脑功能产生障碍。脑卒中又可细化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为患者脑内血管出现破裂,血液由血管中流出,引发脑功能障碍,而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死。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一种,即缺血性脑卒中。引发脑梗死的原因往往为患者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与内膜损伤,最终导致脑血管疾病。在此情况下,患者脑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局部位置出现血栓,脑动脉就变得更窄了,甚至可能出现完全闭塞的情况。患者也将因此出现脑缺血、脑缺氧、坏死等各类情况,最终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该如何预防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尤其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高脂高糖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易诱发脑卒中,如何预防脑卒中也相应成为中老年群体较为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预防措施,需要先明确脑卒中诱因,再针对各类诱因做好相关预防,最大限度使自身远离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的诱因有哪些
诱发脑卒中的原因相对复杂,一般分为可干预因素与不可干预因素。其中不可干预因素有年龄、性别、季节与气候、基因、遗传因素等,面对此类因素需要客观对待,尽量做好自我保护,如寒冷季节易诱发脑卒中,做好保暖即可。
可干预因素有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体重过大、口服避孕药行为、代谢综合征、不良饮食习惯、心脏疾病、血脂异常、短暂性脑缺氧等,此类因素都可通过一定干预手段得以避免。
脑卒中的预防措施
正确用药:一般情况下,脑卒中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患者,保持正确的用药习惯尤为重要。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医嘱,控制血糖与血压等指数,使其维持在正常状态。同时也可在医嘱允许的情况下适度使用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使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预防脑卒中,高危群体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降低脑卒中发病概率。首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与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引发血压升高等问题。需要养成适度锻炼的良好习惯,可定期有规律地通过散步等方式保持运动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需要关注自身体重,一旦发现超重,则需要合理控制体重。对于饮食方面则需要戒烟戒酒,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的饮食状态,多吃粗粮与蔬菜,预防便秘。最后,可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对不常用侧手的使用力度,使大脑保持均衡负担状态。
脑卒中虽存在一定的不可干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防可控,中老年群体在发现自身存在患病风险时,可做好各方面预防,使自身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