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冠心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心血管相关死亡的三大原因。恶性肿瘤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系统中早筛查、早评估环节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评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人群健康体检率纳入了慢性病防治行动的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提出持续提高人群健康体检率。《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建议普通人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定人群接受相关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与机会性筛查。推荐普通成年(18岁以上)人群普遍性接受高血压筛查。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筛查主要在高危人群中展开。早发冠心病或脑卒中家族史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此外,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缺乏运动,以及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或其他心脏病、颈动脉狭窄等亦是其危险因素。肿瘤的筛查主要针对40~45岁以上普通人群或者高危人群,仅女性宫颈癌的推荐筛查年龄最早,为25岁。总体来说,有肿瘤家族史的个体发生相应肿瘤的风险较无家族史者增高;吸烟、大量饮酒、肥胖等则是多种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此外,肺癌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被动吸烟、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等。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多与饮食相关,比如,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偏好红肉和加工肉类,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女性,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发病多与月经和生育史或性生活史相关。部分肿瘤的发生与特定病原体感染相关,如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HPV)持续感染相关,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针对不同慢性病实施筛查时,其优先推荐的体检项目各有不同。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先推荐项目主要包括高敏肌钙蛋白、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钙化积分、踝肱指数、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这些项目对于评估心肌损伤、心电传导、心脏结构及功能、心脏血管、脑血供以及全身大血管状况等具有重要提示作用。筛查恶性肿瘤的优先推荐项目依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世界范围内,肺癌筛查的首选手段均为胸部低剂量螺旋CT;不推荐胸部X线用于肺癌筛查。消化道肿瘤中,内镜(胃肠镜)检查是胃癌和结直肠癌筛查诊断的金标准和优先推荐项目,但一般在非侵入性检查阳性或结果提示高风险的人群中开展。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因此,幽门螺杆菌检测是胃癌筛查的优先推荐项目。此外,联合检测生物标志物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亦可能有利于胃癌的精准筛查。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ecalimmu-nochemicaltest,FIT)和多靶点粪便FIT-DNA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FIT阳性和多靶点粪便FIT-DNA高风险人群需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甲胎蛋白是肝癌筛查的血清学指标,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受限。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是伴随肝癌特异性产生的血清学标志物。AFP与DC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针对乳腺癌筛查,对于明确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的中国女性,首选乳腺B超检查并联合乳腺X线检查及乳腺MR检查;而对其余高危人群首选乳腺B超检查,可根据患者情况结合乳腺X线检查或者乳腺MR检查。对于25-64岁女性,建议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DNA检测,或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查;或每3年一次的液基细胞学检查以筛查宫颈癌。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筛查优先推荐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tP-SA。直肠指检和前列腺超声或磁共振用于筛查前列腺癌时,均需联合PAS进行,不推荐单独使用。此外,我国高发的慢性病中,慢阻肺的筛查优先推荐肺功能检测;糖尿病的筛查项目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