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者老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发病率明显增加,虽然患者病情较欧国家轻,但重症也较常见。病程>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高于正常人10-15倍。
病理: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持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活动期间有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间隐窝结构紊乱,出现炎性息肉。
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与粘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粘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主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及溃疡所致。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4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明显,甚至大量便血。粪质多数为糊状,重症可呈稀水样大便。
2.腹痛,多有轻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镇痛,亦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疼痛缓解。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甚至肠型。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炎、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反应
1.发热: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的活动期,呈低至中度,高热多提示有严重感染,并发症或病情急性进展。
2.营养不良: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出现在重症或者病情持续活动者。
三:临床分型
1.临床类型:
(1)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的首次发作
(2)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3):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4)急性型: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2.临床严重程度
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
重度:腹泻>6次/日,有明显粘液脓血便,体温>37.5度,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
重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前。
四:护理原则
一般护理:卧床休息保证睡眠;给予足够的热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少渣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肠道刺激性的食物,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治疗。腹泻频繁者应做好肛周皮肤清洁护理;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病人排尽大便,行低压保留灌肠;给予心理支持,促进早日康复。
注意事项: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可诱发此病,甚至加剧症状。注意使用刺激性小的肛管,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入肛管的深度、体位及流速,选择接近体温的灌肠液的温度,已达到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促进溃疡早日愈合。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易食用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急性发作期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对长时间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稳定的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安静;用药时注意不良反应;放松自己,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报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