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为9.4~12.5秒,INR:0.87~1.12,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临床常参考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判断治疗效果。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国内以
1.8 ~2.5为宜,常不超过3.0。
1.PT延长:(1)先天性:先天性凝血因子Ⅱ、V、VⅡ、X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2)获得性: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2.PT缩短:(1)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2)口服避
孕药;(3)高凝状态:DIC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等;(4)血栓性疾病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25.1~36.5秒,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1.APTT延长:(1)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VⅡ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2)严重肝脏疾病、纤维蛋白
原缺乏血症等;(3)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4)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VⅢ、IX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2.APTT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
凝血期;(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0~2.01ug/ml,间接反映纤溶活性亢进,可作为纤溶活性的筛查指标之一。
1.FDP升高:(1)原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升高;(2)继发性纤溶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等;(3)溶栓治疗后。
2.FDP降低:无临床意义。
D-二聚体(D-Dimer)
参考值0~243 ng/ml,D-Dimer是机体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作用下的产物,临床常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排除诊断。
1.D-Dimer升高:(1)各种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肝脏疾病;(3)恶性肿瘤;
(4)妊娠期升高,提示血栓风险;(5)急性冠脉综合症和夹层动脉瘤、急性脑梗塞。
2.D-Dimer降低:无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值2.38~4.98g/L。
1.Fib升高:(1)高凝状态: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2)亦见于急
性传染病,肾病活动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3)口
服避孕药等;(4)炎症、创伤、妊娠等。
2.Fib降低:(1)肝脏疾病;(2)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溶栓治疗的监测;(3)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抗凝血酶Ⅲ(ATⅢ)
参考值83~128%,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XⅡ、XI、IX、X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参与维持体内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临床也常用于监测肝素治疗。
1.ATⅢ增高: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者。
2.ATⅢ降低:(1)先天性:遗传性ATⅢ缺乏;(2)获得性: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与病情程度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术后、肺梗塞及口服避孕药等。
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值10.3~16.6秒,TT检测可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功能,临床常用于判定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的筛查项目,还常用于监测溶栓治疗效果。
1.TT升高:(1)肝素增多/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2)FDP/D-D增多;(3)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TT缩短:标本存在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又有专家提出TAT(凝血
酶与抗凝血酶Ⅲ1:1形成的复合物)、PIC(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TM(血栓调节蛋白)和tPAIC(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四个检测项目为新凝血四项。新凝血四项相比较常规的凝血项目,提早的反应了体内凝血的早期阶段,综合评估血管内皮受损情况、凝血酶、纤溶酶的激活状态。对早期诊断DIC、血栓性疾病及溶栓疗效监测有着重要的价值。
凝血检测质量控制
要把牢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每个环节的质量关。采血前要注意饮食,检查前保持12小时禁食。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标本处理不当,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标本溶血,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条件不当,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标本黄疸、脂血等。患
者红细胞比容>0.55或<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试剂配置及储存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分析中涉及仪器、试剂、室内控制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分析后包括室内质控、数据管理以及室间质量评价等;每一环节均影响着检测系统是否能准确有效运行。在解读检测报告时,应特别注意检测结果的异常是否与标本采集与标本测定环节的疏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