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检测
2023-09-20 07:33:09
作者:刘方
作者单位:
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临床上大量的疾病有 关,特别是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健康管 理和亚健康筛查的体检项目。临床上血液流变检测 主要是测量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 聚集性的变化规律,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血液黏度、 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与聚集性等。 检测原理 目前临床常用的全血黏度检测方法为锥板式黏 度计法,即一个同轴圆锥和一个圆平板组成特定的 测量单元,圆板和圆锥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形成一 定的圆锥角间隙。将一定量的血液加入到间隙内, 血液加在圆锥上的扭力矩,可通过固定公式计算出 血液的黏度。 血浆粘度利用一标准毛细管在相同条件下,液 体粘度不同,流过一定体积的液体所需时间不同, 粘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粘度与时间成正比,测量 结果是同水的比粘度。 标本要求 血液流变检测的采血管为肝素钠或肝素锂 ( 绿 头管 ) ,空腹采血,采血量 >4.5mL,采血完毕后, 立即颠倒混匀 5 次以上,要求动作轻柔,避免溶血、 凝块;标本采集后要求在 4 小时内完成测试,否则 影响结果;但若取血后立即进行测试,则所测结果 偏低,因此取血后静置 20 分钟后进行测定为适宜。 特殊情况血样必须延长存放时间时,应将标本放入 4℃冰箱中,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 12 小时。 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报告指标有切变率 1、切变率 10、 切变率 50、切变率 60、切变率 200、血浆黏度、红 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 K 值、红细胞 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一些计算值等。 切变率即全血黏度,切变率 1 和切变率 10 为 全血低切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单独的全血 低切黏度升高可能原因为红细胞数量(压积)轻微 上升、重症感染、高凝状态 Fib 升高;切变率 50 和切变率 60为全血中切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解聚点; 切变率 200 为全血高切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 单独的全血高切黏度升高可能原因为高血脂、红细 胞疾病;全血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切变率,温度、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血浆 黏度。全血黏度多项升高可能的原因是糖尿病、原 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明显增多、其它慢性病。持续 升高提示血栓前状态应引起临床关注;长期异常提 示微循环灌注不良、有微血栓形成倾向、或者预后 不良;全血黏度结果逐渐下降或者正常提示治疗有 效,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氟桂利嗪、巴曲酶、 金纳多,或者针对血栓的中成药等。持续稳定说明 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控制良好。 血浆黏度主要由血浆蛋白质影响,血浆蛋白增 高血浆黏度也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受细胞膜的内黏 度影响。血浆黏度升高为血浆蛋白分子增加、明显 脱水。血浆黏度结果逐渐下降 / 正常表示病程好转 或已及时补液。 红细胞比积是指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体积 除以血液体积。红细胞压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全血 粘度(压积高、粘度高,反之亦然),但不是完全 呈线性的正相关,且优先影响红细胞的聚集性(低 切粘度)。压积越高整个粘度曲线都会升高,优先 影响红细胞的聚集性。压积升高导致低切升高,而 高切可能增高或者不变。 红细胞沉降速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 件下沉降的速率。当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时,红细胞 能较快速地形成缗钱状,最终形成球体的体积也可 能会增大,使血沉的速度加快。血沉对某一疾病的 诊断不具有特异性,但血沉对判断疾病处于静止期 与活动期、病情稳定与复发、肿瘤良性与恶性具有 鉴别意义,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检验指标。 计算血沉方程 K 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干 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指数意义为红细胞的可变形性决定 了血液的流动性,对红细胞寿命以及微循环有效灌 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检测需求 哪些疾病需要检测血液流变?冠心病与心肌梗 死、高血压、脑血栓、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 常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纤维蛋白血症、某些遗 传性红细胞异常、多发性骨髓瘤、冷凝集素综合症、 高脂蛋白血症、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及风湿病、 缺铁性贫血。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