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浅谈盆底康复
2023-11-16 20:49:40
作者:何锋云
作者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盆底健康决定女性生活质量,盆腔脏器维持正常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功能,密切关系着女性健康和“性”福。漏尿、大便失禁、便秘、子宫脱垂、盆底痛、阴道漏气……这些都是盆底功能障碍导致的常见盆底疾病,会不同程度影响产后女性生活和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英国报道的更年期妇女及70岁以上妇女的患病率分别为30%左右及30~40%,大约50%的女性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美国报道的30~90岁女性的尿失禁患病率为45%。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在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尿失禁患病率为30.9%。有研究表明,大于60岁的妇女中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接近25%,43~76%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因此,积极预防漏尿等盆底疾病,定期做盆底康复很有必要!

你是否有以下症状

1.尿失禁:尿频、尿急、尿裤子;咳嗽、大笑、爬楼梯、抱娃等腹压增加情况下憋不住尿。

2.尿潴留:产后或术后尿不出。

3.膀胱过度活动症:尿频、尿急,可能同时伴有或不伴有憋不住尿.

4.排便障碍:大便失禁、排便困难、费力、拉不出。

5.盆腔脏器脱垂:走路时小腹有坠胀感,两腿之间有异物感。

6.盆腔疼痛:腰腹坠胀酸痛、腰背痛、下体痛等。

7.性功能障碍:性欲低下、性高潮缺失、性交痛、阴道漏气、性交疼痛。

你是否属于以下人群

1.产后女性: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产后的你都应积极进行盆底康复。

2.孕妇,备孕女性:妊娠对盆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剖宫产之后很多女性之所以也会出现漏尿、盆腔器官脱垂、便秘,主要原因在于盆底功能出现了下降。很多研究表明,孕期女性积极进行Kegel运动能有效预防产后盆底疾病,降低产后盆底疾病的发生率。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结缔组织变薄,也会导致盆底功能随之下降,盆底疾病就发生了。

4.其他:长期重体力劳动、经常坐办公室、经常慢性咳嗽、肥胖等女性会因长期腹压的增加,盆底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盆底肌康复的目的

1.防止盆腔脏器脱垂加重。

2.减少尿失禁。

3.促进血液循环。

4.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和支持力。

5.缓解肌肉异常的高张力、恢复肌肉弹性。

6.增强神经反射能力。因此定期做盆底康复可以改善以上情况带来的盆底功能下降。

如何进行盆底肌康复?

1.凯格尔盆底肌训练:美国妇产科医生Dr.ArnoldKegel于1948年创建了盆底肌锻炼法,简称Kegel法,即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通过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等脏器的盆底肌张力,恢复盆底肌功能。  方法:收紧肛门及阴道5~10秒,放松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分钟,每日2~3次,可以各种体位进行锻炼,6~8周为1个疗程。一般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后有明显效果。弊端:由于盆底肌看不见摸不着,有50%的患者收缩的是错误的肌肉,如腹肌,大腿肌等,如此,更加容易加重病情。

2.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是指放置于阴道的电极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强化整个骨盆底肌群。原理:

(1)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增强肛提肌及其他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加强对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撑作用,提高尿道关闭压。(2)刺激阴部神经传入纤维,通过神经元连接至骶髓逼尿肌核,抑制逼尿肌核兴奋,再经盆神经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收缩。(3)电刺激冲动上行至胸腰段,兴奋交感神经,使膀胱颈部及尿道近段收缩、膀胱底部松弛,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尿失禁。  方法:一般为1周3~5次治疗,一疗程10次,每次20~30分钟,推荐2~3疗程,治疗期间如月经来潮,可暂停治疗一周,疗程之间也可以休息一周。

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控制尿液憋尿时间,减少或者停止饮酒、戒烟等。

盆底康复治疗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在女性盆底领域的提高功能、早期预防、早期康复、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整体康复观。通过积极应对,以及开展正确的康复训练,就可以改善慢性盆底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避免了部分盆底疾病不必要的手术,降低治疗费用,实现幸福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