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常发生于秋冬季,发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症状比普通感冒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38℃~41℃,同时伴有寒战、畏寒、头痛、肌痛、全身酸痛、全身不适、眼干、眼痛、乏力、食欲下降、咽痛或持续性咳嗽等症。预防措施有:1.首选是接种流感疫苗,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手段。尤其是>60岁的老年人,<5岁大于6月龄的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建议优先接种。2.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流行季节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咳嗽或喷嚏时注意遮挡并及时洗手,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和自我隔离。
二、诺如病毒感染
冬季是诺如病毒等感染的高发季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触碰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不及时洗手,照顾病毒感染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等,这些都是导致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常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其他包括发热、头痛、畏寒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染。儿童感染后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预防措施: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3.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4.一旦出现类似感染性腹泻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三、儿童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发热、剧烈咳嗽等为主要症状,突出症状是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退热后咳嗽可持续1-2周。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传播方式主要为飞沫传播。预防措施:1.儿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2.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3.学生不带病上课,身体不适时应立即上报老师和家长。4.家长要做好居室环境清洁和日常通风,教育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及时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家人照顾患者、陪同就医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新阶段,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呈低水平、波动流行,建议市民朋友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健康管理。预防措施:1.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2.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时,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3.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请广大市民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多喝水,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