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老年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2023-11-17 20:29:27
作者:宋丽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骨科病症,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患者的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从而产生的一种骨脆性增加的表现,这在临床上是常见且严重的一种病症。临床认为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后果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其多发人群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密度下降,骨质量下降,骨骼脆性增加,因此更容易发生骨折。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髋部骨折的患者,即使经过治疗和康复,也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身体残疾,甚至需要长期护理。

骨质疏松症会导致疼痛和不适。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骼疼痛和不适。这种疼痛可能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包括背部、髋部、手臂和腿部等。骨质疏松也可能导致骨骼变形,从而引起身体姿势的改变,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还可能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骨质疏松可能影响身体机能,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例如,骨质疏松可能导致患者行走困难、站立困难或进行其他体力活动的能力受限。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会导致身体衰弱、跌倒、轮椅依赖等问题,进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

骨质疏松症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可能与息者失去活动能力、社交圈子变化、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等因素有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

骨质疏松症会导致并发症风险增加。骨质疏松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炎症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后感染、肺炎等并发症,而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和医疗负担。

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

为了防止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合理饮食:老年人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的摄入,可以通过多吃奶制品、豆腐、鱼、坚果等食物来获得。同时,适当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避免饮食过咸导致身体脱水,影响骨骼健康。

2.适量运动:老年人应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骨骼密度和骨质量。此外,可以尝试增加负重运动,如健身器材训练、体重训练等,以提高骨骼强度和耐力。

3.合理安排生活:老年人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此外,应该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身体姿势不当导致骨骼负担加重。

4.合理补充营养素:老年人可以通过适量补充一些营养素来预防骨质疏松,如维生素D、蛋白质等。特别是维生素D,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钙和磷,维持骨骼健康。

5.保持心理健康:老年人应该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骨骼的影响。可以尝试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活动,以保持心情愉悦。

6.定期检查:老年人应该定期进行骨骼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7.控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老年人应该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对骨骼造成损害。

8.调整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该尽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饮食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身体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骨骼健康。

9.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口腔健康与全身骨骼健康密切相关。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洗牙、检查口腔问题,以预防口腔感染和牙周炎等疾病对骨骼的影响。

10.合理安排睡眠:老年人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睡眠不足导致身体激素分泌紊乱和骨骼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安排生活、合理补充营养素、保持心理健康、定期检查以及控制饮酒、调整饮食

结构、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合理安排睡眠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