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
最为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他病因还有血液病、颅内肿瘤、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引起的动脉炎等,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脑CT扫描机全脑血管造影无法确定病因。另外,饮酒、吸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吸烟会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增加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而大量的饮酒也会改变脑血流和凝血机制,饮酒与吸烟行为均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风险。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
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先天性发育缺陷、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动脉壁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等因素会减弱动脉壁弹性,导致其薄弱处向外突出,逐渐形成囊状动脉瘤,随着动脉瘤体积的变大,其破裂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大部分的先天性动脉瘤病变部位为前循环,多为单发,少部分病人在两侧相通血管多发。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全脑或部分脑表面呈现紫红色,红细胞会在脑沟、脑池发生沉积,以脑底部沉积最为明显;随着出血时间的增加,红细胞溶解后会释放出铁血黄素,从而导致脑膜、脑皮质呈现铁锈色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人出现该种并发症后会伴有频繁呕吐、剧烈疼痛、脑膜刺激征等;主要发生在蛛网膜小脑出血后7天内,是一种亚急性或畸形脑室扩大导致的并发症。急性脑室扩张的先决条件是病人脑室系统充满血液,脑脊液循环通路因此而受阻,进而导致病人颅内压突然性的升高,这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若是在蛛网膜下出血病人中发现腰穿压力不高、双侧侧脑室扩张,则提示可能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需要立即采取脑室引流。
正常颅压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几周或几年后病人出现脑室扩大的综合征;精神障碍、尿失禁以及步态异常时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三大主要特征,还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吸吮反射、癫痫、性格改变、强握反射以及锥体外系等症状,晚期病人的双下肢还可能发生中枢性瘫痪。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一般处理:要求病人绝对卧床休息4~6周,对伴有躁动不安和头痛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药物与止痛药物,尽可能避免增加病人血压与颅内压的因素,使病人能够得到安静休息。
降低颅内压与控制血压:给予病人20%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监测病人血压,给予尼莫地平、硝苯地平以及尼卡地平等药物以及饮食干预控制病人血压,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减轻脑水肿:脑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凝血块者,其脑脊液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颅内压增高,病人表现为意识障碍和剧烈头痛;可以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以静脉推注方式给药;必要情况下也可以给予速尿来减轻脑水肿。
经腰椎穿刺脑脊液治疗:若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出现十分严重的头痛,常规镇痛药物无效时,则需要考虑采取经腰椎穿刺脑脊液治疗,以此缓解头部剧烈的疼痛;但事实颈腰椎穿刺脑脊液治疗时需要确定以下几点:无脑疝形成、头疼剧烈且止痛药物无效、放液速度缓慢。
对抗脑血管痉挛: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病人,可以给予利血平、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必要情况下可与利多卡因配合使用治疗。
结语:通过本次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较为全面地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发生机制、症状以及治疗,大部分的蛛网膜下出血病人经过积极的治疗干预,可以完全恢复。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身体有不适及时就诊、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