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人们在感受到疼痛时常常想要立即获得缓解。但是,患者是否可以随便吃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常见误区一
正解:
有些人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不需要药物干预,自然会慢慢消失,于是,他们可能会选择忍耐疼痛,不主动寻求药物缓解。如①颈、背部疼痛:由于久坐或者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导致颈部和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肌肉紧张、骨骼不稳定或神经受压等因素引起的。由于这些疼痛症状普遍存在,并且可能是逐渐发展的,人们往往将其归咎于日常劳累。②腹部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等)或泌尿系统问题(如膀胱疾病、肾结石)等引起的疼痛。因其可能与饮食或其他因素有关,部分人将其视为肠胃不适,而忽视它的背后潜在问题。疼痛反复存在,使当事人本身对疼痛引起的原因不确定感愈发强烈,但又怕吃止痛药会成瘾而不敢去看医生,长期如此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和社交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一旦身体某些部位发出慢性且持续疼痛的信号,应及时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疼痛的原因和强度,确定是否需要药物缓解或住院接受正规的治疗。有专家指出:止痛药一般分为三类:①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塞来昔布胶囊等,可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不具有成瘾性;②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可卡因等,长期使用有成瘾性,国家对其已实行严格管理;③曲马多为代表的二类精神药,有精神依赖性的药物,长期使用也具有成瘾性。慢性疼痛是多因素引起的,可能与炎症、受伤、手术后恢复等有关,需要专业的医生评估。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根据个人情况和疼痛的严重程度,开具合理的止痛药或建议住院治疗。
常见误区二:止痛药吃多久没关系,只要能缓解疼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随意购买和使用止痛药物,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不看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包括剂量、频率和可能的副作用。长期过量使用止痛药物,对止痛药产生一种依赖性。他们不知道非甾体体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以干扰胃黏膜保护层,若不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胃出血。
正解:
人们在选购、或应用镇痛药时要注意:①有些药物具有副作用,如对中老年妇女头痛、关节痛、腰痛效果较好的解热镇痛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造血功能障碍等。因此,要按医嘱使用止痛药。②使用镇痛药时,特别要注意用药量。儿童要按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用。③认真阅读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中列出的适用疼痛种类没有自己所患的疼痛,及时向医生询问后再使用。④止痛药应用到一定剂量时,增加用药量不能增强镇痛效果,反而不良反应却会明显增加。⑤个人对药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不能凭经验或亲好友推荐选购药品。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使用方法、时间、药量服药,才能保证药物的有效。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时,要积极就医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赖止痛药。如果需要使用止痛药物,每次服用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 3 天;若服用时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总之,疼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有时止痛药会掩盖疾病的症状。使用止痛药时,人们当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合理规范的用药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