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指营养元素缺乏,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使得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生成不足,红细胞数量下降,进而出现贫血。
分类
缺铁性贫血
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血红蛋白的生成以及细胞色素和各种酶的合成,对维持人体正常造血起重要作用。机体摄入铁减少或者丢失铁过多,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病因包括以下方面: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求增多,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易致铁性贫血。素食主义者铁摄入也不足。
铁丢失过多
见于慢性失血,是最多见、最重要的缺铁性贫血原因。见于胃炎、溃疡病、肿瘤、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痔疮、反复慢性溶血、妇女月经过多等疾病。
铁的吸收不良
胃酸缺乏、胃切除、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均可导致铁的吸收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维生素B12是细胞DNA合成的重要原料,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DNA合成障碍,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无效造血,从而导致贫血。病因包括以下方面:
1、摄入不足
叶酸在新鲜绿叶蔬菜、动物肝肾中含量较多。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及时、长期偏食、素食主义者,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或肉蛋,食物加工不当,烹饪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可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吸收和利用障碍
存在慢性腹泻、小肠切除,小肠炎症、长期酗酒、肝硬化、内因子缺乏、胃酸或胃蛋白酶缺乏,服用抗癫痫药物、柳氮磺吡啶、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影响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
3、需要量增加
婴儿期、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造血物质需要量增加,如摄入不足,则易缺乏。一些高消耗疾病患者,如反复感染、肿瘤、甲亢、慢性肾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等,叶酸需求量增加易导致缺乏。
临床表现
(一)贫血一般表现
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耳鸣、眼花、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严重贫血患者可出现晕厥、嗜睡、意识模糊。
(二)特殊表现
1、缺铁性贫血
(1)细胞内含铁酶减少,引起上皮组织损害,出现口角炎、舌炎,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出现反甲和灰甲。
(2)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神经痛,感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等
2、巨幼细胞性贫血
(1)神经精神症状: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智力发育落后或倒退、性格改变,肢体动作不协调或不自主活动,步态不稳,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错乱、大小便失禁。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舌炎、口腔溃疡、舌面光滑、无舌苔、舌质发红,呈“牛肉舌”改变,伴舌痛、味觉减退。
四、实验室检查
(一)缺铁性贫血
1、血象:
早期无贫血或仅轻度贫血,严重缺铁则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通常正常。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粒红比例降低。细胞浆发育落后于细胞核,粒系和巨核系正常。
3、骨髓铁染色:内外铁缺乏。
4、血清铁蛋白下降。
5、铁代谢: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血象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减低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赠生,粒、红比例正常或倒置。红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粒细胞可见巨幼变。
3、血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含量下降。
(四)病因检查:肿瘤、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筛查。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纠正青少年偏食,及时治疗痔疮出血、月经过多、胃肠道疾病。
(二)补充造血原料:
1、缺铁性贫血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铁剂:优先口服药物,如硫酸亚铁、多糖铁、富马酸铁,忌茶、咖啡、牛奶,以免影响铁剂吸收,服用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提高疗效。出现以下情况可注射铁剂:①存在肠道疾病,不利于铁的吸收,如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等;②口服铁剂影响胃肠道疾病恢复,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③口服铁剂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
2、维生素B12缺乏者可肌注或口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
(三)辅助治疗
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血、红肉、动物内脏、菠菜、木耳等。
(四)治疗疗程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正常后继续补铁4-6个月至储存铁正常。巨幼细胞性贫血通常治疗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继续治疗数月至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