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腔梗灶?
大家所说的腔梗灶在医学上的全称叫“腔隙性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大脑里非常细小的血管发生了堵塞所形成的病灶。如果血管堵塞发生在大血管,就会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患者出现偏瘫等表现。如果堵塞的是非常细小的血管,就会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也就是我们常在影像报告上面看见的腔梗灶,大部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那堵塞的血管到底有多细呢?通常发生腔梗灶的血管直径只有100-200微米,大概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粗细。那么所形成的腔梗灶又有多大呢?一般病灶的大小在0.2~15毫米,最大也就一颗米粒或黄豆大小。
什么原因导致了血管的堵塞呢?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同时还有老龄化、吸烟等也是血管堵塞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也就是血管壁最里面的一层薄膜),血管内皮损伤后就会导致血小板和一些炎症细胞的凝聚,逐渐形成血管斑块;血管斑块从血管壁上脱落,就会导致血管堵塞。如果脱落的斑块比较大,就会堵塞大血管,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如果脱落的斑块细小,就会堵塞细小血管,就会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腔梗灶的危害
大家听到这里就会想,腔梗灶就是细小血管的堵塞,病灶这么小一点,对身体也没有影响,那就不用管它了。 宋震宇医师告诉大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有三点:1.腔梗灶虽然不大,但依然是脑梗死。如果腔梗灶发生在重要的脑区和功能区,就会使患者出现肢体瘫痪,口角歪斜,失语或感觉异常等表现,这时候就需要立即就医。
2.导致腔梗灶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如果大脑发生了腔梗灶就需要去寻找病因并进行干预治疗。如果对这些危险因素不进行干预,堵塞的小血管就会越来越多,腔梗灶也会不断的变多、变大并逐渐融合,甚至连结成一大片,将会造成大脑功能的减退,如智力下降、口齿不清、行动迟缓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痴呆。
3.发生腔梗灶的患者,说明头颈部的动脉血管壁已经存在病变,有可能还存在没有脱落的血管斑块。这时就要咨询临床医生,寻找是否存在其他的血管斑块并进行干预治疗,避免更大的血管斑块脱落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检查腔梗灶是做CT好还是磁共振(MRI)好呢?
CT和磁共振(MRI)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影像检查设备,两者都可以用于颅脑疾病的影像检查,也都可以发现和检出大脑的腔梗灶。CT是利用X线的衰减进行成像,具有价格便宜、检查快速的优点,但也存在分辨率不够高、具有X线辐射伤害的不足,不推荐短期进行多次检查。MRI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进行成像,无辐射损伤,可以反复多次的检查。同时也可以进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和具有高软组织分辨力,对腔梗灶的发现和检出具有更高的价值。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区分腔梗灶是出于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但MRI也存在检查费用昂贵、扫描时间长、检查禁忌症多的不足。
临床上对于筛查腔梗灶的患者,首先选择头颅CT检查。但对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可以直接选择MRI检查。如果发现颅脑存在较多的腔梗灶,还可以进行CT和MRI的血管成像,检查大血管是否还存在其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