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症。现代医学将头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对于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发病原因尚不确切,临床常采取对症止痛治疗,如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继发性头痛,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如感染、脑出血、脑梗塞、脑挫裂伤等采取不同措施针对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头痛既可单独作为一个症状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对于头痛的中医辨治,古人很早便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将头痛按六经分论,为后世辨治头痛开一法门;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头痛的六经引经药,进一步详实了头痛的临床用药,并提出痰、火等病理因素对头痛发病的影响;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补充了瘀血对于头痛的辨证分析。中医认为,头痛乃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清窍不利,气血不畅,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 中医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类。其中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扶湿,常起病急,病势剧,属实证,治则以祛邪活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而分别祛风、散寒、化湿、清热治之。 内伤头痛有虚有实,一般起病慢,痛势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其中肾虚、气虚、血虚头痛属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属实证,治则以补虚为要,视其虚实性质,分别治以补肾、益气、养血、
化痰、祛瘀为治。
头痛中医辩证
(一)外感头病
1.凤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凤畏寒。常喜裹头,遇风加剧,得热痛减。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阴雨天加重。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头痛而眩,时作筋掣,两侧为重。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或兼胁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2.气虚头痛:头痛,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加剧。倦怠乏力,畏寒少气,口淡乏味,胃纳不佳。苔薄,脉大无力。
3.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征忡,神疲乏力,面色能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肾虚头痛: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畏寒肢寒,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6.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