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无偿献血科普小知识
2023-12-22 00:55:10
作者:李春翎
作者单位:宿州市中心血站

  自愿无偿献血者是社会的英雄,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成为了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希望。下面将为大家普及无偿献血科普小知识。

  献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献血是一项伟大的公益行为,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献血者,就需要符合一定的基本条件。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献血者的年龄通常应在18至55周岁之间,但如果曾多次成功献血且无不良反应,且经健康检查合格,那么年龄可以延长至60周岁。其次,体重也是参与献血的重要指标。男性献血者的体重应不低于50千克,而女性献血者则应不低于45千克。这是为了确保献血者身体素质能够承受献血带来的一定负荷,从而保证献血的安全性。除了年龄和体重要求外,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献血者需要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此外,精神状态也同样重要,献血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抑郁或其他情绪问题影响,从而确保献血行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献血间隔期是多久?

  根据规定,全血捐献的间隔期应不少于6个月。这意味着同一献血者在两次全血献血之间至少需要间隔6个月的时间,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再生血液成分。

  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间隔期规定为不少于2周,但每年的捐献次数不应超过24次。同时,由于特殊的配型需要,医生可以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这些规定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避免过度疲劳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进行了机采血小板捐献之后,献血者需要至少间隔4周才能进行下一次机采血小板捐献,以确保身体有充分的时间来恢复和再生捐出的血小板。同样,进行了全血捐献后,需要至少间隔3个月才能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以确保身体充分恢复。

  献血对身体有影响吗?

  人体内的血液占体重的7~8%,比如一个60公斤的人,血液量约为4000~5000毫升。而且,人体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身体就能通过自我调节来迅速恢复。一次献血通常是200—400毫升的血液,这个量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献血过程中,血液会迅速恢复,通常在24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献血前的状态。

  献血对身体还有一些积极影响。首先,献血能够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使得血液更加新鲜,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其次,献血可以促进骨髓生成,有利于新陈代谢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有益于身体健康。

  献血前,您应注意哪些事情?

  有些状况下是不能献血的,比如患有传染性疾病或者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的人,还有患有地方病的人。另外,感冒、炎症或者女性例假前后三天也要暂缓献血。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对血液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注意。

  在献血前一周,最好不要服用药物,以免影响献血过程和血液质量。

  在饮食方面,我们需要选择清淡的食物并且避免空腹献血。献血前一天和当天要尽量少食用脂肪过多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食品如油条、牛奶、肉类等。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影响血液的质量,因此也需要避免献血。

  献血前一天和当天应该避免饮酒,尤其是烈性酒。酒精会对血液产生影响,在献血前需要远离酒精。

  在献血前一晚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充足的睡眠和避免剧烈运动可以确保身体状态良好,在献血时可以更加顺利。

  献血后手臂青紫现象该如何处理

  献血后手臂出现青紫现象。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由于在献血过程中的皮下渗血而造成的青紫,另一种可能是献血后针眼处的按压时间不足导致的。

  对于献血后出现的青紫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处理。首先,献血完毕后,在伸出的三个手指平按压针眼处10~15分钟,然后才可以松开,切忌不要揉搓针眼处。如果青紫已经形成,也不必惊慌,可以在献血后的24小时内进行冷敷处理。冷敷针眼处时可以使用冰块,但最好是隔着毛巾,避免造成皮肤冻伤。

  总的来说,献血是一项爱心公益活动,通过捐献自己的血液来帮助需要输血的病人。献血对身体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益于促进血液的健康,有助于骨髓生成及免疫调节。但是我们在献血前后需要遵守医务人员的建议,合理调节饮食和休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