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心脏功能减弱,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行。近年来,这一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发病人群也较为多样。针对此,需要社会公众意识到心力衰竭这一疾病造成的的严重后果,积极学习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对心力衰竭的概念以及主要表现和护理手段等知识进行具体阐述,旨在达到为社会公众科普知识的目的,便于在心衰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有效治疗、使患者脱离危险。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脏衰竭对于民众来讲都不陌生,临床中,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晚期的重症表现。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通过脉搏的不停按压促进血液的流动,使其能够输送到人体全身各个部位。与此同时,针对于从身体组织和脏器中输送回的血液,心脏通过静脉予以接收,完成人体血液循环的目的。若心脏受损,致使其泵血功能衰退,自然会影响到心脏的运动,无法为身体运行提供充足的血液。
同样,当人体内的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润,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自然无法顺利回流到心脏,人体会出现由于心脏缺血导致的呼吸困难、心慌、发力等多种症状。当人体有这些症状时,需要加以重视,及时到医院就医检查,尽早治疗、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分别是心脏疾病、心脏负荷过度以及感染和心率失常。以心脏疾病为例。一般来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脏疾病的主要诱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冠心病等。人体一旦患上心肌梗死,此时心脏的收缩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影响心脏的正常运动。在这一情况下,人身体各器官和组织会出现缺血、缺氧,威胁到其生命健康。高血压也是诱发心衰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由于左心室较为肥厚,使得心脏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心衰。此外,心脏负荷过度也会诱发心衰。一旦人们患上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以及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心脏会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进行泵血,此时人体心脏输液液体过多过快,增加了心室压力的负荷,多种病因作用下会诱发心衰。第三,感染。当前我国空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呼吸道感染问题经常出现,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群体来讲,其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更为普遍。一旦出现感染,人体肺淤血极易加重,使得心衰病情加重。第四,心律失常。心率失常一般指心脏跳动过快或者跳动不规律,均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或者加重心衰。
心力衰竭有哪些表现?
从临床上讲,心力衰竭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内容如下:
1.无症状心衰。并非所有的心衰都有明显症状,在心衰早期,心功能尚可以代偿的时候,或者是症状较为轻微无法被人们发现和注意,从而表现为无症状性的心衰。
2.肺循环淤血症状。肺循环淤血症状主要表现在左心衰患者中,由于其心功能变差,导致肺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泵出量不足,导致一系列症状。这类患者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下降、呼吸困难、乏力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后期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浑身乏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潮式呼吸,甚至心源性休克、猝死。
3.体循环淤血症状。由于心功能不能持续性改善,导致体循环中的各脏器由于长时间淤血引起心功能改变。患者此时可能会出现水肿,主要表现在腹部和腿部,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水肿,继而出现胸腹水、发绀以及肝淤血等情况,甚至伴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4.全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当患者的左心和右心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且受损不可逆是,患者会表现为全心衰症状,包含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的所有症状。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还会表现为心源性休克状态,患者在此期间会出现低血压症状,随着心衰程度的加剧,患者全身各脏器均受到影响,出现皮肤湿冷、发绀以及尿液变少或无尿等情况。心衰进一步的加重会出现意识障碍,此时患者情况较为危急,若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则会出现休克的不可逆后果,即死亡。
如何治疗和护理心理衰竭?
1.治疗方法。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西药和中药治疗。临床中常用的西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ARB、ARNI,其中利尿剂可以通过减少体内水分滞留的方式缓解水肿等症状,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缓心率,降低心脏的耗氧量、减轻其负担,ACEI、ARB、ARNI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方式减轻心脏负担。一般采取中西医协同治疗的方式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于药物的服用需要患者听从医生的建议,避免由于盲目用药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
心脏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在确定手术方案前需要医生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其中介入治疗法在临床上应用频次较高,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需要做好手术评估工作,针对于患者的心脏病变严重程度,与家属进行沟通,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2.心衰的护理办法。针对于心衰的护理需要从医院护理和家庭护理两方面入手。首先对于医院护理来讲,保证术后护理的质量。这就需要医护工作者在患者结束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出现术后排异反应,影响其心脏健康。一旦监测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救治。心衰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心情较为低落和焦虑。对于心衰患者的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疏导和引导,使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加重其病情。
家庭护理中,需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饮食角度上来讲,尽量清淡饮食,不吃高糖高盐食物,尽量暴饮暴食,可以保持少食多餐的习惯,进食过程中尽量保持食物的软烂,避免增加肠胃的负担。每日摄入定量食盐摄入量,一般保持在2-3克,禁止进食熏酱、腌制和卤制食物。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肥肉以及动物内脏、鱿鱼、墨鱼以及蛋黄等;适当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以及维生素。增加粗粮的进食,用玉米、山药等代替主食。
日常生活中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减少熬夜,同时避免劳累。科学研究表明,吸烟饮酒者患有心衰概率更高。为此,需要戒掉烟酒,避免被动吸烟。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心衰患者不适合剧烈运动。为此,在生活中可以选择爬山、慢跑以及快走、八段锦和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运动不宜过量,在感到不适后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或者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和计划。做好情绪管理工作,心衰患者需要保证自身情绪的稳定,减少焦虑、紧张以及愤怒等不良兴趣,避免对心脏造成较大的负担,影响其身体健康。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音乐疗法,通过倾听舒缓、愉悦的音乐减少自身情绪波动,还可以通过与亲友沟通、聊天和阅读的形式缓解压力,严重者可以到正规心理疏导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最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若患者出现头晕等不适,需要立即在原地蹲下、坐下或者躺下,避免摔倒,若患者行动不便,需要及时配置拐杖、助行器以及轮椅等辅助工具进行活动,或者在亲友或护工的搀扶下缓慢行走。心衰患者需要做到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或意见进行复查,或者早上空腹在家中自行测量血压血糖,若结果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就诊,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结语:心脏作为我们人体内重要的器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同时这一器官也较为脆弱,需要我们注意对心脏的保护。诱发心衰的原因较为多样,需要人们加以关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自检自查,一旦感到不适需要立即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恢复健康。同样,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心脏,需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熬夜、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积极预防,保证身心机能的良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