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尿液pH值?
尿液pH值反映了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尿液pH值代表着尿液的酸碱度,因为尿液中存在着不同的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所以尿液可以呈现出酸性或者是碱性。正常人在普通的饮食条件下,尿液pH值的范围大概在4.5-8之间,在这一区间中的尿液pH值都是属于正常的,大多数人的pH值会在6.5左右。
尿液pH值的影响因素
1.生理性变化:尿液酸碱度容易受到食物种类的影响,在摄入过多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时,比如牛奶、鸡肉、蛋类、豆制品等,尿液中的pH值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是摄入碱性物质比较多的蔬菜或者是水果时,尿液的pH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增高。在机体进食后尿液pH值会也会增高,因为在身体进食过后,胃液中会分泌大量的胃酸,很多碳酸根离子会进入到人体血液中,使血液暂时碱化,尿液中的pH值呈一过性增高,这样的情况被称之为碱潮。除此之外,剧烈的运动、出汗或者是应激状态以及入睡后机体呼吸减慢等生理活动,身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多,都会造成尿液pH值降低。尿液pH值也会受药物的影响,比如在服用维生素C、氯化铵等药物会使尿液pH值降低;服用碳酸氢钠,单氢磷酸钠等药物能使尿液PH增高。此外,如果尿液中有大量的脓、血或者是细菌污染的话,会分解尿素从而使尿液碱化
2.病理性变化:发热、痛风、酸中毒等疾病会导致尿液碱度减低;严重呕吐、尿路感染、碱中毒等情况会造成尿液碱度增高。
尿液pH值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
1.尿液pH值偏高:尿液pH值偏高常见于呼吸性或者是代谢性碱中毒,患者通过肾脏排出尿液pH值偏碱性,尿液pH值的正常范围为4.5-8之间,当尿液中的pH值大于8的时候尿液就会呈现为碱性。常见于肾小管性酸中毒,还有可能出现感染性膀胱炎。除此之外,当患者出现肾盂或者是肾炎的时候,患者的尿液也可能呈现为碱性。
2.尿液pH值偏低:尿液pH值小于4.5的时候就意味着尿液偏酸,这可能意味着肾脏排酸保碱功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紊乱,导致排出大量的酸性成分,也可能是泌尿系统存在结核感染的情况。尿液的pH值偏低也是肾结石形成的环境,当患者的尿液偏低时,患者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能是痛风、高热等情况。
怎样调节尿液pH值?
1.大量饮水: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保障每天的饮水量可以达到2000毫升以上,尽量使自身的排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大量的饮水有利于保护肾脏功能,更好地调节体内的酸碱度。
2.合理进行饮食:饮食是造成身体中尿液pH值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嘌呤是造成尿酸升高的前提,在生活中尿酸偏高的要限制食用海鲜、肉类、鱼虾类的食物,每天吃这些食物的总量最好少于150克,不要吃动物内脏以及过多的豆制品。在日常饮食中的首选食品应当是低嘌呤的食物,比如,米、面、水果、蔬菜等。但是如果尿酸比较高的患者在食用水果蔬菜的时候不要吃一些草酸高的食物,比如菠菜、芒果、草莓、芝麻、坚果等。尿酸结石容易在酸性尿酸中形成,碱化尿液可以帮助结石自行溶解,患有尿酸结石的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含有枸橼酸类的柑橘类水果。
3.限制饮酒:酒精会增加尿液中乳酸排泄而导致尿液酸化,经常饮用啤酒会使尿液中产生大量的尿酸,导致尿酸结石,所以尿酸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好限制酒精的饮用,避免尿酸升高。
结束语
尿液的pH值能够反映人的体质,当身体中的pH值偏低或者是偏高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来改善体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自己进行测尿,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中尿液pH值持续高于或者是低于正常的范围,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查明身体发生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