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献血认识的误区
2023-12-15 16:28:59
作者:姜衡春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现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冬天,天寒地冻,畏寒怕冷。一些愿意无偿献血的人纷纷“望而却步”,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伤害身体,其实,很多人对献血都存在误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误区一:献血会导致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

献血的安全性主要依靠三点来保证:首先,献血者采血时,采用的是一次性消毒注射器,经过严格的消毒,使用完会集中销毁。而且生产采血耗材的厂家,是经过国家卫生相关部门严格审批的;

第二,献血的时候采用一人一针,而不是多人一针,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第三,献血是个输出性的过程,将血液从体内抽出,因此不会传染传染性疾病。

误区二:献血后容易发生贫血

人体有一个完整的血液系统,血液能够自给自足。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因为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4000~5000毫升),一次性献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左右,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而且,人体献血之后2个小时内,血容量就能得到补充,3个月以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等都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因此,献血不仅不会造成贫血,而且因为造血功能的增强,对健康是有益的。

误区三:献血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献血会降低献血者免疫力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认为献血时会失去一部分白细胞和抗体,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有效地抵抗病原体微生物的感染,形成人体的“免疫防线”。的确,献血会使人体失去血液中的一部分白细胞与抗体,但是从通常献血量来看,人体实际上失去的白细胞与抗体的比例是非常少的。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中的抗体等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白细胞也就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

误区四:献血会让人“上瘾”

有人说,献血之后,我们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会使血管肿胀,如果不通过抽血的方式,无法减轻这种不适感。其实,这种“献血会上瘾”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毫无根据。十几年前,采供血机构做过调查,献血200~400毫升对人体只是一个小小的刺激,会制造出较多量的红细胞生成激素,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数量增加。即使不献血,红细胞也是不断衰老和死亡的,它在体内会有一个正常的平衡过程。

目前,全世界的献血者数以千万计,还没有见过通过献血产生生理性“上瘾”的案例报道。

误区五:献血前要空腹,献血后要进补

献血和到医院抽血化验不是一个过程,不需要空腹。如果空腹献血,反而会因为血糖过低,容易造成头晕等不良反应。献血前,为了让献血者达到比较好的状态,必须避免进食大量油腻食物,造成血液中血脂过高,献血前清淡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

有人问,献血后是否需要好好补补?其实,以现代人的营养条件和生活状况,健康的成年人献血后不需要进补任何营养品。但是,献血后需要注意六点:1.保持针眼的清洁,不要揉搓;2.24小时内不要洗澡;3.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和重体力劳动;4.不要高温、高空作业等;5.可以适量多饮水、喝酒、吃瘦肉、肝脏等食品;6.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误区六:献血可能会影响精子活力

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献血不会影响精子活力,反而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献血之后1~2天,人体的血容量、血细胞就能够得到补充,不会影响怀孕和胎儿发育。另外,人体的生育能力主要受到生殖系统是否正常以及受精卵的发育条件影响,与是否献血没有任何关系。

误区七:献血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运气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来自献血者的爱心献血则会用于病人们的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和各种血液病的救治中去,因此,无偿献血就意味着帮助了需要血液的病人,拯救了许多需要献血的病人的生命。

献血,是抢救生命,积德行善的崇高行为,具有很多积极意义,首先献血对于心脑血管系统有益处,经常献血还可以提高人的造血功能。在助人为乐的同时,献血也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生命呼唤血液,爱心需要奉献。当我们的血液与枯竭的生命相遇,用鲜血润泽生命,让生命在阳光下盛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不仅使献血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切实感受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意识到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奉献,从而让志愿服务精神贯彻到每一名青年朋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