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秋冬季节,不仅要预防“心梗”和“脑梗”,更要注意“腿梗”!
2024-01-05 09:51:18
作者:杨彦林
作者单位:衡水市中医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不少人觉得,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那是正常事!可有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叫——腿梗!听说过脑梗、心梗,可从来没听过腿也会梗塞啊!对,没错!下肢血管也会阻塞,从而引起下肢动脉缺血,严重时发生肢体坏死,这就叫做"腿梗"。

腿梗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但也有其他特殊的病因,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外伤、动脉栓塞等。生活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导致的心脏栓子脱落引起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其次是下肢动脉硬化急性闭塞。

“腿梗”最早症状常常是“间歇性跛行”,具体的表现是:步行一段距离后,无其他原因出现小腿无力、麻木、酸胀、甚至疼痛,不得不被迫停止走路,站定休息几分钟后症状消失,再次行走一定距离后症状再次出现。刚开始可能走300-500米,随着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加重,跛行距离也会缩短,甚至最后可发展到只能走50米、10余米。这种现象是因为下肢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下肢远端肌肉缺血而引起的。当步行一段路程后,小腿肌肉营养需求增多,耗氧量增多,代谢产物也增多,这时病变的血管已不足以承担所增加的供血任务,肌肉便发生缺血、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出现疼痛。站定休息后,肢体供血逐渐得到代偿而改善,症状便自然消失了。

“腿梗”四个不同阶段

1.无明显症状期:只是腿脚出现发凉发麻,感觉不舒服。

2.间歇性跛行期: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被迫停停止活动或行走,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又出现。

3.静息痛期:即使不运动、不走路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这个阶段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坏疽期。

4.坏疽期:发展到最后,脚板儿出现发绀(就是有紫色瘀斑)、溃疡、坏疽了,这个时候就要截肢、截趾了。你看,好好一个人就要变残疾了。因此,“腿梗”也不能忽视!!

下肢血管堵,容易伪装成2种病:一是老寒腿,常说的“老寒腿”在医学上叫做 “膝骨性关节炎”。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着和老寒腿相似的症状表现。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也会出现下肢疼痛、间隙性跛行等症状。但一般从症状上来说,一走路就疼痛可能是腰椎病,走一段路才开始疼痛可能是下肢动脉硬。

腿梗如何治疗呢?

首先在慢性缺血期可以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理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应用扩血管药物增加下肢血流;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防治下肢血栓形成、预防再狭窄等。药物治疗适于轻症病人,以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改善侧支循环为主。

其次,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急性缺血期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近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对于下肢动脉缺血介入微创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导管血栓切除术、抽吸术、溶栓术以及球囊扩张成形术等等。

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的有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此,“九高一少”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高血压、高血液粘度、高年龄、高精神压力、高烟瘾和少运动的中老年人,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

对于腿梗,在家里就可以进行自查,即“看一看,摸一摸,走一走”。看一看:就是看足部的颜色,有没有变白或变紫暗;摸一摸:就是摸一下足部的温度,凉不凉,足背动脉存在不存在,减弱没减弱,两边对比一下;走一走:就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路,感觉一下小腿或者下肢有没有酸痛等不适的感觉。如果出现了足部的颜色、温度的变化,足背动脉也变弱或者消失,再有走路后下肢的酸痛不适等症状,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去医院正规的血管外科或者介入科就诊。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早日发现、早日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