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能引起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类型,支原体肺炎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暴发以及流行性特点,通过对整体肺炎相关疾病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支原体肺炎占非典型性肺炎的30%以上,每间隔三至五年可见一次周期性流行,在患者群体中多见青少年儿童,并且由于学校环境以及家庭传播等因素影响,在流行传播中较为广泛,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而也因其传播特点所致导致在临床检查与诊断中具有相对更为高效且高质的检验要求,在流行性暴发期间需要更为有效的大量筛查可操作性,但也需要对检验质量具有较为稳定的需求,以达到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辅助效果,如下将针对肺炎支原体的临床检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讲解。
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肺炎支原体的形态整体呈现无细胞壁多形态状态,最外层为细胞膜,呈现长度为2~5um的丝状-头部球状结构,少数情况下可见双球形或球形支原体菌体,革兰染色呈阴性但并不容易着色,菌体分解葡萄糖产酸,不分解除精氨酸,且尿素实验为阴性。在培养特点中,肺炎支原体对低渗透压较为敏感,并且对于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所以在菌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15%左右的动物血清或人血清,初次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10%的新鲜酵母浸液,菌体在PH值7.0以下将出现死亡情况,适宜PH值为7.8~8.0,并且在5%的CO2条件下生长情况最佳,适宜温度为36~37摄氏度。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其抗原性主要影响因素为细胞膜上的糖脂以及蛋白质,糖脂本身的抗原性较强,但特异性相对较差,与其他细菌、支原体类型、宿主细胞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因为所有类别肺炎支原体均具有外膜蛋白以及菌体蛋白,所以整体特异性较强,可以通过刺激患者机体形成持久高效价抗体,部分类型肺炎支原体菌株在细胞膜外还存在荚膜,其成分为多糖,所以也具有一定抗原性。
在菌体抵抗力中,在4摄氏度环境内放置不超过3天,并且在56摄氏度左右能被快速灭活,可见肺炎支原体对热度具有相当敏感性,在冻干状态下能够长期保存,此外由于其无细胞壁,所以对于头菌素以及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效果不敏感,但对于脂溶剂以及去垢剂、甲醛与苯酚等常用消毒剂较为敏感。检验方式在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方式中,肺炎支原体培养是检验金标准,但在临床开展过程中由于其操作性以及检验效率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大开展难度,且不适用于临床筛查,而肺炎支原体的抗原以及抗体检测虽然检验耗时较短,但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并且在疾病早期难以检测,不同于病原体培养的检验低效率以及抗原抗体检测的检验低质量,核酸检测能够同时兼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检验稳定性,在另一项检验技术中对比分离培养具有相对更为高效的检验快速效果,能够充分满足临床筛查的时效性要求,主要应用于疾病早期的快速检查。
由于肺炎支原体生长缓慢并且对培养环境要求较为苛刻等因素导致病原体培养实验室检测法开展难度高,在相关实验中显示肺炎支原体病原体培养的敏感性低于60%,但由于其培养阳性对于明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准确性,能够确定分离株菌种以及分型、药敏情况,所以其仍然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金标准,检验具体开展过程中菌体培养时间至少为四至七天,最佳培养时间为21天,不适用于快速培养法,过程中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抗原检测不推荐原因在于鼻咽拭子的标本病原体含量一般较少容易造成假阴性情况,如需使用可选用胶体金法进行检验,但其灵敏度仅达60%;血清抗体检测主要是指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IgA、IgM、IgG等抗体,一般在感染后的五天左右出现,三周后达到抗体水平高峰,持续时间可达三个月,和使用颗粒凝集法或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化学发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冷凝集试验、抗体血清学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
核酸检测整体具有高敏感度以及高特异性的特点,在临床中较为多见,适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具体检测方式为荧光定量PCR以及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验,检测时间为三小时左右,且检测结果较为稳定,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基础需求,但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的恢复期内,肺炎支原体仍然携带但由于其载量逐渐减少所以检测结果质量将逐渐下降。检验过程在检验操作过程中的标本采集需要注意一般以患者咽拭子、痰液、支气管洗液或鼻咽洗液、血清标本等作为主要采集项目,主要原因在于肺炎支原体具有黏附细胞的作用,所以咽拭子标本是相对便于开展以及质量稳定的采集方式,采集后需要立即接种或转置于培养基中,如采集到组织块,则需要首先在采集过程中将组织块切碎或研磨而后再进行接种,在对于标本的直接检查中已知革兰染色阴性不易着色,所以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存在细胞壁的方式与细菌进行鉴别,如需进行分离培养,则可通过液体培养集的方式开展,注意放置于5%CO2环境下进行长时间培养,初次分离时间为一到两周能够长出菌落。
结束语由上可见,在肺炎支原体的临床检验中需要基于其生物学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选择适用于临床的检验方式,并且根据检验方式选择对应适配的标本采集方式以及培养方式,在整体检验过程中,标本采集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血清学检查或液体培养基、PCR技术进行区分操作,相关检验为阳性结果则需要进一步采取固体培养基的方式获取典型菌落,对菌落进行显微镜检查或生化检查、血清学试验,而在具体检验方式的选择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群体类型、年龄特点以及检验场所选择对应合适的检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