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点时间,阴气到达极限,阳气开始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养藏正当时”,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护好阳气,以暖为先顺应四时养生规律,冬主藏,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在有阳光好的时候,可以去户外散步,多晒背,帮助阳气升发,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易损耗阳气。同时注意保暖,厚实的外套、羽绒服或者羊毛衫都是很好的选择,它们能够有效地锁住我们身体的热量,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凉容易损伤阳气,戴帽子可以护住阳气;心居于胸中,用围巾可以保护心胸不受寒;寒从脚起,脚离心脏比较远,循环相对差,更要注意保暖,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要多活动双脚,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能御寒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人体的关节部位,肌肉脂肪组织较少,周围穴位比较多,容易受寒邪侵袭,一定要做好关节部位的保暖。
平时还可以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充分刺激手部穴位,预防感冒。合理膳食,进补有道冬至后天气寒冷,人体消化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而且人体阳气生发,脾气运化功能逐旺,容易吸收营养物资,所以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养生的方法。但不可盲目进补。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
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阳虚畏寒怕冷的人群选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狗肉,鲫鱼桂圆、荔枝、姜、红枣等均属温补食物,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普通人群:适合平补食物,如鸭肉、猪肉、鲈鱼、草鱼、核桃、黑豆,山药等食物。适用于体质实热人群:适合清补食物:如:兔肉、鸭蛋、田螺、小米、绿豆、荞麦、豆芽、冬瓜、地瓜、黄瓜、苦瓜、等。
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冬藏”的养生原则,冬季应减少运动,但并不意味着不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调畅气机。但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建议选择散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有氧运动,最好选择上午太阳出来之后或下午温暖时段进行。因为冬至过后天气晨间、夜晚的室内外温差较大,机体调整不及时容易感受风寒外邪入侵。适度运动,长期坚持,能够振奋阳气,达到养肾补肾之效。腰为肾之府,刺激腰眼,有助保养肾气。可于运动后将双手搓热,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每日反复50~100次。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宜早卧晚起,一天之中,夜晚是阴气盛行的阶段,早睡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避免受寒感冒。而早晨则是阳气初生的时候,此时起床活动能够顺应阳气的升发,晚起则可以避免清晨的寒气对人体造成伤害。保持身体的温暖和舒适。并睡好子午觉,以利阴阳更替,养阳益阴。
情绪调节,保持愉悦心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养生先要养心,要想养心先要做到本性善良、宽厚待人处事,要做到静心少虑,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与豁达,知足常乐,不要为一些琐事烦心劳神,避免过度劳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增加与人沟通,充实生活,调动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结语冬至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养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保暖、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良好的心态都是冬至养生的关键。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守护自己的健康。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活力,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