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时发生的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前,体内的铁储存已耗尽,但还没有贫血,此时称为缺铁。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人体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多数食物中都含有铁,以海带、木耳、香菇、肝、肉类、血制品及豆类中比较丰富。成年人每天应从食物中摄取1~2mg铁(食物铁的含量应为10~20mg)。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
当缺铁时,空肠远端也可以吸收。人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量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比如膳食不足、吸收减少、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多次献血、多次妊娠等。
缺铁性贫血的表现贫血的症状进展缓慢,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并能继续从事工作。贫血的常见症状是头晕、头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等。特殊的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
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变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患者常控制不住地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口唇角化、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约18%的患者有反甲,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血纠正后可消退。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病因治疗应尽可能地去除缺铁的病因,单纯的铁剂补充只能使血象恢复,如对原发病忽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铁剂的补充:铁剂的补充以口服为宜,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
患者服用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用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到高峰。血红蛋白于两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到正常水平。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以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服用,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ug/L再停药。如果无法用血清铁蛋白监测,则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以补充体内拥有的贮存铁量。
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肉注射。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主要是重视营养知识教育及妇女保健工作,如改进婴儿的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和及时添加辅食,妊娠及哺乳妇女适当补充铁剂等,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止工作,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治疗。治疗原发病、纠正饮食习惯及制止出血后,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的恢复正常。如治疗不满意,失败的原因常为诊断错误:贫血不是由缺铁所致;合并慢性疾病(如感染、验证、肿瘤、或尿毒症)干扰了铁剂的治疗;造成缺铁的病因未消除,铁剂的治疗未能补偿丢失的铁量;同时合并由叶酸或者维生素B12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恢复;铁剂治疗中的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