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一般40岁以上的成人收缩压应在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在90毫米汞柱以内。但是,其标准可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例如年龄增长十岁,收缩压可相应增高十毫米汞柱,而舒张压的正常标准则不随年龄而变异。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也很多,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激经络穴位,相邻近的传入神经会引起降压反应,还能使体内释放某些舒血管因子使血管扩张,达到降低外周阻力的目的,从而将血压降下来。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证型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认为是,肝郁化火,血热旺行的辨症,一般可分为肝火盛,阴盛阳亢,痰湿壅盛,肝风内动,阴阳两虚等类型。
1.肝火盛:头痛,烦躁,易怒,颈项时有牵强感,面红。目赤。口干。便秘,舌苔黄,脉弦劲有力或弦数。
2.阴虚阳亢: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心中虚烦,失眠,多梦,肢体发麻,舌质红,脉弦细或带数。
3.痰湿壅盛:胸脘痞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重,动作不灵活,舌苔厚腻,脉弦滑。
4.肝风内动:剧烈头痛,头目昏眩,昏迷,失语,甚则抽搐,惊厥。详见"脑血管意外"。
5.阴阳两虚:头眩,气促,耳鸣,神色萎疲,精神呆滞,手足发麻,腿软无力,尿频或夜间多尿,或有阳萎滑精,舌质偏淡,脉见沉细。
取穴理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灵枢·厥病》指出“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支脉连系于目系,内连脑的脉络。阴郄穴(HT6)为手少阴心经郄穴,郄为空隙之意,是心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故可用来治疗心痛、惊悸及头痛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处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现在我们把双侧合谷穴(LI4)和太冲(LR3)穴配伍使用称为“开四关”。这可能是对“四关”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四关”则是四肢、全身大小关节、肘膝以下穴位的统称。合谷穴和太冲穴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原穴是脏腑精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刺原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四关”穴有平肝息风潜阳,调节全身气机的功效,应用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