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两大类,主要是大脑或者全身组织出现的缺血或出血性病变,对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危害。统计临床数据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残疾率与死亡率都极高,并且很容易出现复发或者并发情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上的肌细胞代谢出现不正常,使得身体的组织和血管系统也必须在一段时期内执行自我新陈代谢。然而,新细胞组织的正常形成受阻,造成了血管壁自身的"缺损"。因此,很可能导致炎症发生并且血管收缩出现困难。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增加相关血管阻塞或破裂风险。由于血管是血液流动的关键通道,并且受神经系统控制,因此如果神经系统功能不正常,也会引起血液流动的混乱。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
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不同的症状,其中大部分疾病有自身的典型症状,也有部分疾病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在病情严重后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冠心病。
比如高血压,主要是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感觉疲劳、不安感、心跳不规则、耳鸣等。如果是高危状况,可能出现卒中、意识丧失、失忆、心绞痛等。比如冠心病,症状表现为经常感到心口疼痛、胸部压抑、心跳不规则且紧张、气短心慌、心率不稳定、感觉胸部痛楚、胸骨背后或者心脏前面部位的疼痛、呼吸困难、晕头转向、体力虚弱、呃逆、胸部尖锐疼痛等。比如缺血性脑中风,可能会体验到肌肉无力、麻木,面部以及四肢的感知能力受到阻碍,身体一侧行动缓慢,理解语言和发出声音困难,记忆思考力降低,视觉模糊,难以聚焦视线。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大小便无法控制,平衡感消失,站立不稳,意识不清,并可能伴随着头痛、剧烈的恶心和呕吐,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血液黏稠、吸烟酗酒、糖尿病、肥胖等因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加厚、变硬,使管腔变得狭窄,影响血液循环;还会增加心脏负荷,造成左心室肥大,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进行预防需要做到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控制情绪、加强锻炼、调整饮食、防寒保暖等。具体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保持心态平衡。保持情绪的持久稳定尤其对冠状动脉疾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来讲尤为重要,需要避开过于剧烈的情绪波动。确保血压的稳定非常关键。建议每天在早晨和晚上各自测量一次血压,一旦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当立刻调整药物疗法。心情和心态需要保持轻松。无论面对的是欢乐还是悲伤,都应以沉着的心情去面对。
适当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适度的锻炼是重要的,缺乏锻炼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变慢,血脂增加。因此,可以合理地调整运动时间,控制锻炼的强度。在寒冷的冬季,应该等到太阳升起、天气变暖时再进行锻炼,以防止由于低温刺激而导致的疾病的发生。控制危险因素。确保血压坚决控制在正常范围,有效管理糖尿病,改善对胰岛素的抵抗及异常的代谢情况,并且要积极去掉吸烟的不良行为。此外,防止使用过热的水沐浴。水温太高会导致皮肤血管明显扩张,过多的血流集中在体表,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的现象。
药物治疗。面对各种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这将有助于缓解病情,优化治疗预期,并且防止病情并发。
坚持合理饮食。需要以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规划饮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的血液粘稠度,并预防血栓的产生。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形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这类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