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
2024-01-26 10:24:42
作者:凌荣
作者单位: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新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介绍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优势、适应症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在血管内部进行的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微小的创口将导管插入血管内部,然后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设备包括导管、导丝、扩张器、球囊、支架等,技术包括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栓塞术等。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势

1.创伤小,恢复快: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家庭负担。

2.可用于高风险患者:对于一些高龄、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它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3.提高血管再通率和再灌注效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等器械放置到病变部位,有效地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提高血管再通率和再灌注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也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等器械放置到病变部位,有效地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提高血管再通率和再灌注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2.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等器械放置到病变部位,有效地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提高脑组织的供血供氧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对于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技术将栓塞剂等物质放置到病变部位,有效地闭塞畸形或动脉瘤的血管,减少出血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4.脑出血的辅助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技术将止血材料等物质放置到出血部位,有效地控制出血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差、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充分评估其手术风险和效果后做出决策。

2.术前评估和准备充分: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等信息;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为患者准备必要的手术设备和药物等。

3.术中操作规范和技巧: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遵循操作规范和技巧,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包括准确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器械,掌握手术的步骤和技巧等。

4. 术后护理和管理: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等。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脑血管病治疗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适应症广等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然而,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遵循操作规范和技巧,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术后护理和管理也是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医生可以不断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