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2024-01-10 11:40:47
作者:刘喜双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医院
一、什么是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又名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传播疾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性接触为最主要传染方式

2、间接感染,由于梅毒螺旋体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这种感染时极少发生的。

3、血液传播,健康人输入感染了梅毒的血液。

4、胎传梅毒,孕妇为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内感染导致先天梅毒。

三、梅毒诊断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是辅助诊断梅毒的重要手段: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4周~10周,血清中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均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

2、根据检测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常用的包括RPR、TRUST等;另一类为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常用的包括TPPA、ELISA、CLIA、RT等。临床上一般会选择其中一类血清学检测方法作为筛查(初筛)试验,但初筛阳性结果需经另一类血清学检测方法复检确证。

3、常用确证试验原理:

(1)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基本原理:用梅毒螺旋体提取物致敏明胶颗粒为特异性抗原,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明胶颗粒为玫瑰红色,便于肉眼观察结果。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2)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RPR)是使用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的絮状凝集试验。反应素与心磷脂形成抗原抗体反应。心磷脂、卵磷脂遇水形成胶体溶液,胆固醇遇水形成结晶。当抗原与反应素混合发生反应时,后者即粘附胶体微粒的周围,形成疏水性薄膜。由于摇动、碰撞,使颗粒与颗粒互相粘附而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凝集和沉淀,即为阳性反应。

4、常见结果组合如下:

(1)TPPA阴性,RPR阴性,未感染或及近期梅毒。

(2)TPPA阳性,RPR阴性。如果梅毒感染非常早期,不足6周,此时TPPA阳性,TPPA较RPR出现阳性的时间早,RPR还检测不到所以结果是阴性,需要4周后复查RPR。如果复查RPR还是阴性,说明是既往感染,现在已经治愈了,但是患者一旦TPPA阳性则终身阳性。

(3)RPR和TPPA均阳性。如果TPPA阳性,RPR滴度很高,动态监测还在上升,这种情况确认正患有梅毒,而且是刚感染梅毒时间不长,需要治疗。通过RPR我们可以观察梅毒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的转归情况。比如说患者开始RPR是1:64,经过治疗变成1:2,或者是阴性,那就说明有很好的疗效。但有一部分人经正规治疗后,RPR仍然有弱阳性(1:2或1:4),一直无法变阴,称为血清固定。对于这类患者要严格地定期观察,包括全身体检及血清随访,如滴度有上升趋势,应予复治。

(4)TPPA阴性,RPR阳性。实验室误差或生物学假阳性结果。如遇到有细菌性心内膜、软下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传染病及支原体或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肺炎等疾病会造成RPR假阳性。一些肿瘤、老年人、还有孕妇可以出现RPR的假阳性。

无论是哪一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敏感性或者特异性都达不到100%,不同方法、不同患者情况阳性率不同。所以一定要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来综合分析,不能仅凭一类筛查试验就草率下结论,一定要经其他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复检确证,患者也不要盲目恐慌。

四、建议筛查梅毒的人群

1、婚前检查

2、孕产妇孕前产前筛查

3、确诊患者的性伴侣

4、高危行为者

5、需要使用血液制品之前

6、需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五、如何预防梅毒

1、要洁身自好,不发生不洁性行为。

2、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3、孕妈妈一旦发现患有梅毒,一定要积极接受治疗,及时阻断母婴传播。

4、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