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属于临床诊断之中比较关键的工作环节,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上,影像检查方式得到创新,检查技术水准也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影像检查有很多注意事项,于是本文主要针对这些事项展开以下相应阐述。
注意事项一:对急症和危重症患者应做到全面思考
急腹症、脑外伤以及心脏病等患者,都属于临床急症患者类型,病情比较凶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出现不良后果。比如出现小肠系膜扭转情况,小肠就会出现血运障碍等问题,严重情况会发展为坏死,肠腔内部含有很多液体,气体留存降低,很难实施影像检查,所以X线平片显示结果会致使医生误会患者腹腔内部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如果为了保证结果准确,需实施腹部CT检查,最终检查结果具有准确性。又如面对急性脑外伤患者,在首次实施CT检查之时,发现患者颅内并没有出现异常,但是患者病情却变得更为严重,这是提示患者主治医生,需及时进行复查,寻找出患者颅内出现的迟发性血肿,可以为患者抢救创造最好时机。
注意事项二:检查结果不满意不能勉强出报告
人们在感觉自己身体状态不佳之时,会到医院相应科室挂号,查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是否存在什么疾病问题。比如,女性在怀疑自己出现乳腺包块之后到院就诊,医生在最开始观察患者乳腺钼靶片报告之时,没有发现病灶,可能会因为照片曝光度比较高所致,进而对最终诊断会产生影响。所以,此时在医生没有十足把握基础上,应该建议患者重新拍摄,可能最终检查结果会与初次检查结果大相径庭。通过很多临床检查实践证明,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积极配合,或者操作人员不够仔细,而勉强印发报告,会导致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这对患者后续治疗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注意事项三:各类影像检查方式各有所长需做到优势互补
现阶段,医院内的影像检查设备都比较齐全,工作人员在应用设备为患者实施身体检查之时,应充分发挥出检查设备的优势与长处。比如,在实施超声检查时,可以发现患者胆囊结石。但是通过CT实施检查后,就有可能出现漏诊情况;利用MRI检查之后能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但是经过X线片检查之后,就有可能无法发现。这都是各个影像检查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所以医生需要依照患者检查疾病的种类,指导患者选择最为适宜的影像检查手段,使得患者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检查结果。同时,当一种影像检查手段不能确诊疾病只是,医生也可以指导患者通过多种影像检查手段同步检查,这样可以保证最终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在实施子宫肌瘤疾病筛查时,可以通过超声以及MRI检查,检查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前者价钱更为便宜,需要患者自己考量。
注意事项四:科学合理的向患者提出检查建议
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检查医师,在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等因素时,需要为患者选出最为适宜的影像检查方案。如果患者出现长期背痛情况,实施X线片、CT检查等,会比较难以发现问题,这时可以建议患者实施盆骨片检查,这样可以明确最终的疾病类型。要求影像检查医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检查建议,帮助患者明确病情。
注意事项五:对拍摄的影像片需仔细对照
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实施影像检查,所以医生在书写诊断报告之时,应该对比患者前前后后拍过的影像片,明确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的影像片变化情况。并依照患者影像片变化情况,为患者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后续治疗方案,为患者身体恢复打下基础。
注意事项六:诊断报告书写需做到准确无误
在临床实施影像诊断过程中,具有特异性的病变信息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需要影像医师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以及体征等展开综合性分析判断,很多检查结果是医生推断出来的。而且影像检查通常都是在患者患病之后某一时间节点所实施的,比较难以真正将患者患病始末变化进行展现。所以,为了避免诊断结果存在不准确情况,要求医生在书写报告之时慎之又慎,避免对临床医生产生误导。
注意事项七:加强影像检查审核质量
在为患者实施影像检查之后,需要落实双签名工作制度,通过下级医师确认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书写诊断报告,再由高年资医师完成报告的审核,然后进行签署。对值班医师、节假日值班医师完成的临时影像诊断报告签署,后续需要审核医师给予审阅和纠正。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等情况。
总而言之,在临床中影像检查工作需要更为严谨,这样才能保证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