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面对危重疾病的患者,输血这一抢救治疗手段不容忽视,现阶段,我国临床输血技术发展迅速,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患者的救治工作。众所周知,人类的血液成分复杂性显著,而且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血液成分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输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输血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因此,面对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对于此类反应来说,在输血后短期内比较常见,其持续的时间最短为1个小时,最长为2小时,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也是会产生的。因此,在预防过程中,所使用的医疗器具应经过消毒处理,患者在输血前,应具备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的接受能力。如果该情况发生,应对输血速度进行控制,必要时停止输血,而且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应严格遵医嘱,加强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的使用,使致热物质合成得到有效的抑制,进而达到退热的目的。
2.低温反应
对于刚刚取出的血液,如果患者直接大量输入,极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的异常,即为低温反应。基于此,血袋的适当加温非常有必要,面对低温反应的出现,患者可使用毛毯、热水袋等。
3.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果患者体内输入的血液为血型不合,溶血反应便会产生,此时,头痛、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所以在输血前,患者应向医护人员详细告知自身信息,在血型检验中保持良好的接受度,而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仔细核对,保证患者良好的配合度。而在溶血反应出现以后,原有血液的输入应停止,输入同型新鲜全血,形成对休克症状的有效预防。
4.输血后紫癜
该现象的暂时存在特点显著,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头痛、胸痛、皮肤出现瘀斑等,甚至也面临着休克的风险。对此,可减少输注血小板。但如果此类情况已经产生,应结合医嘱,加强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等药物的使用,形成对机体免疫的有效抑制作用,进而达到症状改善的根本目的。
5.过敏反应
在输血后,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是比较高的,分析其影响因素,与免疫异常、血型不合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症状表现中,皮肤瘙痒、咳嗽等比较常见。因此在输血前,应保证血型的匹配度,并对患者的意识状态予以密切观察。如果产生了相关的不良反应,输血可暂时停止,同时加大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力度;此外,基于患者自身的角度,在结合医嘱的基础上,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应规范使用,促进抗组胺治疗的顺利进行,进而使不适症状得到迅速消除。
输血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在输血后,应对是否会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予以高度的关注,特别在输入血小板等后,皮疹瘙痒等症状极容易产生,对此,及时发现并进行抗过敏治疗市至关重要的。
2.在输血后,及时了解判断输血有效性的各个指标,掌握患者血液中某些成分的具体升高水平尤为重要,因此及时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指标非常必要。
3.在短期内,仅仅使用生理盐水就可以,避免溶血的出现。
4.在输血后,饮食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切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宜多喝牛奶以及新鲜果蔬。
5.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生活习惯的规范性,切忌劳累过渡,在饮食上,应保证营养的均衡性,鸡蛋、西红柿等可主动进食,保证机体所需营养的及时补充,从而使自身的抵抗力得到提升,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6.应注重输血知识的积极宣传,不断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输血认知水平,也要详细告知血液制品的成分、不良反应症状及注意事项等,特别对于老年人与婴幼儿群体。